xinde

特稿:那一刻,生命之爱定格于永恒

—— 陈增良教友为救工友英勇献身

2013-12-16 15:53:55 作者: 文/东方 图/陈增奇神父 来源:《信德报》2013年12月5日,44期(总第561期)

    编者按“人若为自己的朋友舍掉性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爱情了(若15:13)。” 一生都在践行真爱的蓝领工人陈增良教友,正如圣经所言为朋友舍掉了性命。他就像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若12:24),必将结出30倍、60倍、100倍的爱的果实(谷4:8)!愿每位基督徒都以他为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结出圣善的果实!

    2013年10月27日下午6时30分许,位于晋州市的河北新东大纺织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场深约4米的污水沉淀池中,年逾五旬、人高马大的陈增良教友,左右两臂紧紧搂抱住已经中毒倒下的两个徒弟,艰难地从半封闭的污水池深处拖至出口梯下,这时,用尽最后一丝气力的他也倒下了……22岁的徒弟李阳因此获救,而陈增良却因吸入了大量的毒气而牺牲,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徒弟的生命。那一刻,他的生命之爱瞬间定格于永恒——那死后依然保持着救人姿势的弯曲的两臂在夕阳的余辉中,成了人间最美的剪影。
    他本来可以不下去救人,招呼厂里更多的人员或拨打110、119请求救援就行了,可是当他听到工友的呼救声后,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即奋不顾身地冲了下去。“他下去得太快了,我们大声喊他都没喊住,他太想把人救上来了。”污水站的站长痛惜地说。
    回顾陈增良教友的一生,他所孜孜追求的,似乎只有“舍”没有“得”,只有奉献没有索取,只知助人而不求人助。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街坊邻居,不管是工友徒弟还是厂长主任,无论是神父修女还是会长教友,莫不夸赞他是个实实在在的大好人!他的好,涵盖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哥哥、好工人、好师父、好村民、好教友……而信仰,无疑是他这一切“好”的最佳注脚。

 
本笃庄新建圣堂里的吊灯、射灯、圣体灯等,都是由陈增良教友帮忙安装的。


信仰——父母德表照前路
    陈增良教友,圣名若瑟,1959年9月12日出生于石家庄市桥东区本笃庄(前进村)一个老教友家庭。父亲陈德禄是一位热心教友,生前曾是石家庄市第六棉纺厂的技术员,七十年代因忠于信仰而英年早逝。
    父亲去世那年,增良11岁,妹妹7岁,弟弟4岁。从此,年仅31岁的母亲独自养育着三个孩子,生活艰辛,岁月坎坷,若非靠着对天主的全心依赖,真的无法支撑下来。
    即使在教会遭受磨难的年代,增良的母亲从未间断过祈祷生活,他常常看到母亲早早起来,或在深夜,在炕头上俯着身,黑着灯火悄悄地念经。粉碎“四人帮”后的日子里,早早教会了三个孩子念天主经、圣母经、圣三光荣颂等常用经文,叮嘱他们睡觉前务必要先念几端。母亲有文化,常看圣书,同时也把信仰的道理、圣经里的故事、基督爱的精神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父母在信仰生活上的热心坚强,对子女的影响久远深刻。
    心灵手巧的母亲有一手精湛的缝纫技术,是远近闻名的好裁缝,不但全村,连附近的省果研所、省委党校等单位的人们也来找她做衣服。就是靠着这门手艺,才勉强养活了三个孩子。教会重新开放后,增良的母亲也经常为堂里买布料做祭台布和神父的祭衣等,为教会奉献十分慷慨。母亲的辛勤善良深刻地影响了三个孩子的成长。身为长子的增良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学在身上,小小年纪,即开始在生活、家务、农活上分担妈妈的重担。
    增良上学时学习成绩很好,14岁那年,全班只有他和另一位“四类分子”家的女儿考上了高中,而母亲却不能让他继续上学,因为需要他到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还队里的分粮欠款,帮助养家糊口,照顾上学的妹妹、弟弟。由生产队照顾安排,增良就跟着住在后邻的保禄会老修士马尔谷,到省委党校打扫卫生。后来队里买了羊,他就去放羊。他几乎天天跟老修士在一起,老修士常常给他讲教会道理,教他祈祷,使他的信仰之根越扎越深。
    1979年,父亲陈德禄平反昭雪。1980年12月底,21岁的陈增良得以接父亲的班到石家庄棉纺六厂工作。他每天上班一定是上路即画十字圣号开始祈祷,下班进了家门,也一定以画十字圣号谢恩结束。纺织企业的工作常常倒班,遇到主日上班,他总是尽量望完了弥撒再去,或参与周六晚间的主日弥撒,或主日一大早赶到附近的河北神学院参与。遇到大瞻礼,他一定会请假过瞻礼。
    “哥哥的确是一位热心的教友,在家不仅常与家人一起念早晚课,还常督促孩子们进堂祈祷。堂里出力的事情,更是常常会找到他,只要他在家,本堂神父总有事找他。村里兴建新堂,他更是经常日夜忙碌。他的机械、电器维修技术一流,堂里的电路、射灯、壁灯的安装,电路修修改改的事情,祭台间一些器具的制作,几乎都包在了他的身上。”弟弟陈增奇神父回忆道。
    新堂装修竣工后,启用日期临近,会长和教友突然发现祭台间天顶穹窿上由供货方安装的大型吊灯偏低,效果不理想,可又无人知道怎样调整。他们便找到增良,增良看后,马上设计出了方案。搭设好脚手架后,亲自上去调整固定,直至达到满意的效果。安装高墙上的壁灯时,许多年轻人看到那高耸的扶梯都感到腿软,而增良却主动请缨。
    在奉献方面增良也十分慷慨。堂区筹划兴建圣堂,会长在堂区刚做动员,他便积极带头做了捐献。去年夏天,他看到本堂神父居住环境较差,立刻捐献2500多元加以改善。
    “新教堂盖了8年时间,只要教会需要,增良宁可请假也要到堂里来干活,并且常常出力又出钱,堂里缺什么了,花个千儿八百的他自己就掏了。”堂口会长王胜福对“信德”说。

工作——爱岗敬业力争先
    从21岁到棉六上班至今,陈增良几乎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员工”、“先进管理者”,获得的奖状几乎把家里的墙壁都贴满了,荣誉证书也是厚厚的一大摞,家里的冰箱、电动车都是厂子奖励的。
    “他在工作上从来不会耍滑偷懒,总是认真细致、尽职尽责。他常说:既然咱干了这份活,就一定要干好。”与哥哥同在棉六工作的妹妹陈兰霞说。
    增良是厂里的机电维修工,天资聪颖的他善于钻研,各种维修技术都很精通,无论是国产机器还是进口设备,他都能及时高效地将问题解决。一次,厂里一台从德国进口的机器坏了,维修工们都束手无策,增良经过潜心钻研,对机器进行了大胆的改造,使其得以正常运转。德国专家知道这一情况后对增良大加赞赏,称他改造得很合理,并将改造部分绘图带回做技术改进。
    虽然增良上的是白班,但是手机24小时待命,厂里的机器只要一坏,一个电话打过来,哪怕是深夜两三点,他也会毫不犹豫地立刻赶过去。
    一年前,棉纺厂从石家庄市迁到了东面的晋州市。由于招工难等各方面的原因,厂方将增良原本只负责一两个车间的机电维护管理职责(工段长),扩大到管理全厂六个车间中的五个半车间,而且还让他们机电保全班组做污水处理系统的清污工作。他觉得这些责任太重大了,虽有推辞之意,但在厂长的一再要求下,他实在不愿让领导为难,还是把工作都接了下来。责任增加了,工资却并未增长多少,但他从不埋怨领导。妻子李慧平说:“他在厂子工作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要求为自己涨工资,反而都是为徒弟和工友争取合理报酬。他常常回来高兴地对我说,又给某某争取涨了多少工资。”
    他也经常教育自己的徒弟,不能只重利益,做人更要出彩。
    2003年夏季,厂里迁移机器,为赶开工时间,增良被要求加班。迁移过程中,重达2吨的机器突然发生倾斜,眼看就要砸向正在下面搬移的徒弟,增良一个箭步冲上去,用身体死死地撑住机器,徒弟得救了,但他的右膝盖骨却粉碎性骨折。工友们说:“要不是陈师傅,那个工人肯定就没命了。”增良为此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又在家疗养了半年,而厂方仅为他报销了治疗费用,按病假每月只给他开200元的工资,他却从未抱怨过半句。
    增良对待徒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但手把手地传授他们维修技艺,每逢过年过节,还要把因为家远回不去的徒弟请到自己家里,设宴招待,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徒弟来时要给他买东西都被他严厉拒绝,而徒弟走时他却拿好吃的给他们带上。
    为调解团队辛劳的身心,他还经常组织班组去野外烧烤聚餐。很多时候,增良带着工人加班干活到很晚,而厂里食堂已关闭,班组的经费有限,他就自己出钱给工人们买饭吃。夏季天气炎热时,他总是考虑到工人的辛苦,时常自费为他们准备冷饮。
    厂子搬到晋州后,每个车间都分到一块地,其他车间的地都是杂草丛生,只有增良车间的这块地种有20多种时令蔬菜,全部是他亲手种下的,蔬菜成熟时则让工友们随便吃、随便拿。在他的宿舍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他常常把地里的蔬菜摘下来跟工友们围坐在一起吃涮火锅。他还从家里把玉米面、大米、小米、红豆、鸡蛋等食品带到车间与大家分享。工友们说,如今像陈师父这样的好人真是太少了。现在师父不在了,徒弟们经过菜地时就会想起他,禁不住潸然泪下。


邻里——有求必应解烦难
    会长王胜福评价陈增良道:“他是个有求必应的人,在村里不管谁找他帮忙,他都会伸手相助,概不拒绝。他心灵手巧,对水暖、农用机械和电器都很精通。有一次,邻居的拖拉机坏了,找了好几个人都修不好,后来找到增良,他抽空就给修好了。”
    他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对乡亲邻舍几乎没有不帮忙的。村里修房盖屋、红白喜事,只要他下班在家,一定会出力帮忙。土地承包以后,马尔谷老修士年事已高,只能做些轻活,增良就把老修士地里的重活全包了,常常帮助老修士送肥、翻地、播种、收割。老修士有个头疼脑热,增良也是侍候得很周到。1985年夏季的一天,忽闻老修士急促的呻吟声,增良马上赶到老修士的房屋内,原来老修士突发胃穿孔,疼痛剧烈,他立刻组织闻讯赶来的邻居们将老修士送到了医院。老修士后来被侄子们接走后,增良还专程前去看望。1988年,老修士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在增良家还住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得到了增良的悉心照料。
    村里有几个老太太也特别念叨增良的好,因为她们每次找他帮忙他都十分热情。比如他不但帮她们买猪仔,还帮着给猪打疫苗。
    一天傍晚,增良下班,竟然赶着一头重约三四百斤的肥猪回到了家。他在路边的地里发现了这头走失的肥猪,却找不到失主。过了几天,当他听说邻村有人在寻猪时,就主动联系失主,将猪送还,失主要特别感谢他,被他婉言谢绝了。
    “增良心眼儿实在、人品好。他从来不知道防备人,也不会算计人,总是真心实意地待人。不管别人怎样,只要有求于他,他一定会帮忙。在村里跟谁都没有矛盾,左邻右舍的关系处得跟一家人似的。他从来不计较吃亏不吃亏,别人只要提出来借钱,不管自己有多少,一定会借给别人。”妻子流着泪说。


陈增奇在上海晋铎后与哥哥陈增良(左一)、母亲(左二)、姐姐陈兰霞(右一)合影留念


家庭——孝长爱幼谱和美
    身为长子,增良把自己当成了顶梁柱,辛辛苦苦挣工分挣钱,帮助母亲照顾上学的妹妹、弟弟。
    增良对弟弟增奇的修道意愿非常支持。17岁那年,增奇决定去修道,增良对弟弟说:“只要你自己愿意,照顾咱妈的事你不用担心,我能够承担起来,你要安心修道。”
    1998年,母亲患了食道癌,家中一片忧伤,坚强的增良撑起了家中的一片天,他请假陪母亲到石家庄市最好的医院治疗。在母亲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增良除了安排妻子和妹妹在医院陪护,自己下班后急忙料理好家中的事情,迅速赶到医院照顾母亲。远在上海的增奇神父每每打电话询问母亲的病情,增良常常是报喜不报忧,好让弟弟放心,做好教会的工作,至于治疗费用更不让弟弟操心。一次,上海的教友知道了情况,要在医疗费用上给予帮助,增良特别关照弟弟不能要人家的钱,他的积蓄为母亲治病够用了。母亲住院花的医疗费几乎都是增良一个人出的。
    妹妹陈兰霞哽咽着说:“一直以来,哥哥就像父亲一样照顾着我和弟弟。哥哥自家地里种着很多菜,不管是哪种菜长成了,都会打电话让我来拿。我家里的门坏了,哥哥趁着中午休息时间就去把门修好了。像这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哥哥做得特别多,现在回想起来让我特别感恩。弟弟增奇爱吃绿叶菜,哥哥就专门种一些,等他休假从上海回来吃。”


陈增良与妻子

    增良对妻子的爱是用具体行动表现的。妻子的手怕沾凉,增良就把家里的活儿全部揽下来,不让妻子受一点儿累。他每天早晨5点就起床,先喂家里养的七八头猪,之后去地里干活;7点左右开着三轮车去上班,车上放着几个泔水桶,下班回来去附近的神学院和几个饭店装满泔水喂猪用;傍晚回到家后到地里干活直到天黑。他常宽慰妻子说:“家里的这点活儿还不够我干的呢,你不用操心发愁。”
    增良常叮嘱在外省上学、工作的儿子说,在学校要好好学习,在单位要努力工作,要跟别人搞好关系,对有困难的人要尽力相帮。别惹事,记着念经,到了外地先找教堂。
    女儿去年出嫁后,增良常常嘱咐她一定要孝敬公婆。过年过节之前,他常会提醒女儿给公婆买东西尽孝心。
    “增良在的时候,家里的大事小情都不用我操心。现在他走了,让我们母子可怎么过啊。”妻子伤心地流着泪说,“天主给的十字架太大了,我实在有点儿背不动啊。”
    “增良全家都是好人。他的母亲很热心,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才能教育出这么好的儿子。他的突然去世,让全村人都伤心难过,舍不得。”王胜福会长说着,声音便哽咽了,眼角泛出了泪花。
    11月9日,增良的遗体运回了本笃庄,村里的教友纷纷赶来吊唁、诵经,悲痛缅怀之情溢于言表。11日安葬那天,更是情动四方,石家庄教区、河北修院及其他教区的23位神父共祭送别,远近闻悉的同事、工友以及离厂多年的徒弟近百人都纷纷赶来参加葬礼,全村教友、亲朋好友,六七百人长街送别他们心目中的“大好人”。

本文标题:特稿:那一刻,生命之爱定格于永恒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