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的“豪”与“贱”
2020-07-11 08:54:44 作者:高超鹏 来源:信德网
本主日的福音选自玛窦福音第十三章,在这章里耶稣一连讲了七个有关天国的比喻,今天撒种的比喻是七个比喻中的第一个。天国是一个奥秘,不容易明白,为了让人明白,耶稣用当时人容易懂的图像来比喻天国。我们先一起看看这个撒种比喻的背景。
耶稣时代的巴勒斯坦地方大部分土壤非常贫瘠,而且受沙漠化的影响,不少地都是石头地。说是石头地并不是指充满石头的地,而是说地表层有很薄的一层土,下面都是石头。薄薄的土层根本无法为植物的完全成熟提供足够的养料和水分,这种地在巴勒斯坦是非常普通的。另外,那时每户农家拥有的土地都是一小片、一小片的,几乎没有大片的良田沃土。就是小片土地里可能还有几处是石头地呢。在小片地之间有方便人入田干活的田埂,经过无数次的踩踏,田埂就变成像路那么坚硬。那时候没有今天的播种机,都要靠人一把一把地撒种。受到地块小、风吹等因素的影响,在撒的时候,稍微用点力的话,一些种子就有可能撒落在田埂的上——路旁,有点可能落在下面是石头的薄土上——石头地里,有点可能落在有杂草籽粒的地方——荆棘丛里,农夫希望大部分是落在好地里。
耶稣这个比喻中有好几个疑点。首先,比喻中所描述的撒种者相当粗豪,他撒种的时候似乎是大把大把地用力摔撒出去,而且到处乱撒,在各种各样的土壤里都撒——路旁、石头地上、荆棘中,这完全不合农耕的常理,简直到了浪费的地步,因为种子在那些地方被白白地牺牲掉了。本来农夫应该像牧人认识自己的羊一样了解自家的土地,那里土壤好,那里土壤不好,他应该清清楚楚的知道。而且在撒种之前,一般都会翻土耕地,在翻耕的时候,就知道那里是石头地,那里有荆棘的根须或将要复生的杂草。知道了这些情况,撒种的时候就要有的放矢了,避免浪费种子。而且有经验的农夫撒种的时候,基本不会用蛮力,以至于把种子撒到田埂或路旁。这位撒种者知道一切,但仍然没有节制地撒种,这有违常理。这位撒种者的豪爽行为,使得种子变得很贱,甚至被白白浪费。
另外,当时庄稼的最高产量大概是十倍左右,一般来说,能有四到五倍的收成已经不错了,但比喻中撒在好地里的种子竟然产出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的收成,简直超乎想象,匪夷所思。好地的出产“豪”的有点离谱。
按照农夫之常情,这些“豪”和“贱”没有道理。但耶稣却是借用这个比喻来讲天国。耶稣自己解释了这个比喻。撒种者是天主或耶稣自己,种子就是圣言,土壤就是我们。比喻中的撒种者确实有粗豪浪费之嫌,他明明可以选择好地才撒。可是,天主并没有选择只在好地才撒种,祂在不理想的地里中仍然撒种,那不是因为天主不懂,也不是天主奢侈浪费,而是天主的慷慨大方。天主甚至不惜作“贱”种子——糟蹋种子,也要“豪”撒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愿意我们结果实。可是,我们可以结的果实是什么呢?
这个果实就是信从福音、实践福音,最后跟天主一起享受永远的生命。正如耶稣对门徒们说的:“不是你们拣选了我,而是我拣选了你们,并派你们去结果实,去结常存的果实”(若15:16)。我们所结的果实并不会给天主带来任何好处,而完全是为了我们的益处。天主不顾一切的“豪”,哪怕不惜作“贱”自己的种子,只是为了我们的好处,这就是天主对我们隆隆的厚爱。如果天主只拣好地才撒种,那么没有人会有希望,毕竟谁敢自称是没有缺点的好地?难道我的田地比其他人的更干净、无虫害?难道我的田地比其他人的更水肥土沃?难道我的田地比其他人的更少石头和荆棘?幸亏天主在所有地里都撒种,这看似浪费的行为却实实在在才是我们的福音:因着天主的“豪”撒,甚至不惜浪费,我们贫瘠的田地才能有自“贱”的种子。如果天主精打细算,小心翼翼,只在好地里撒种,那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接触到种子。天主不断召叫并引导我们过一个更圣善的生活,藉着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以及身边所发生的每件事,天主在我们心中撒下种子,更好说是,天主不断给我们提供各种成长的机会,即使许多种子没有发芽,被浪费了,但天主不气馁,仍然继续撒种,哪怕只有一粒种子成功了,结出的果实却是完全不同比例的“超级丰收”——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这个极大的丰收带给天主的喜乐远远超过对那些牺牲在坏土壤里的种子的“心疼”。论及悔改的罪人带给天上的欢乐时,耶稣这样说:“对于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所有的欢乐,甚于对那九十九个无须悔改的义人。”(路15:7)
撒种比喻中天主的“豪”与“贱”是天主对我们极致爱的表达。“豪”指气魄大,这里毫无保留的给予。“贱”本义指价格低,便宜,这里指自降身段的自谦自卑。天主一直在“豪”与“贱”中表达着祂对我们无与伦比的爱。
在创世时,天主把自己的花园——伊甸园给了人,还会跟人在乐园里散步,这是人类多大的恩典——天主的“豪”!造物主竟然愿意屈尊就卑——自“贱”,跟受造的人做朋友。
人犯罪后,天主诅咒了代表魔鬼的蛇,但对犯罪的原祖却极不合比例的轻微处罚了一下,令人惊讶的是天主还许诺人类日后的得救——天主的“豪”。这个得救是要藉着一个“女人的后裔”,天主为了救人,竟然计划把自己变成“人”的后裔——自“贱”为受造物的之列。
后来,天主拣选了亚巴郎,跟亚巴郎立约,要使他的后裔多的像天上的星辰,海滨的沙粒(创15)——天主的“豪”,贵为天主却自“贱”与受造物立约,藉着这个约把自己束缚起来。
在以色列子民的历史中,虽然他们不断地反抗天主、背叛天主,但只要他们一回头,稍微一呼求天主,天主就解救他们于水火——天主的“豪”,天主竟然自“贱”到不顾身份、不顾尊严地不断接纳这些顽劣之徒。
时期圆满时,身为天主第二位的圣子来到世界上,“天主在古时,曾多次并以多种方式,藉着先知对我们的祖先说过话;但在这末期内,祂藉着自己的儿子对我们说了话”(希1:1-2)。天主竟然派自己的儿子来拯救人——天主的“豪”。耶稣“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并没有以自己与天主同等,为应当把持不舍的,却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形状也一见如人;祂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6-8)——天主的自“贱”。
圣言降生为人,“从祂的满盈中,我们都领受了恩宠,而且恩宠上加恩宠……从来没有人见过天主,只有那在父怀里的独生者,身为天主的,祂给我们详述了”(若1:16-18)——天主的“豪”。但耶稣却自“贱”至极:祂生在马槽,传教时“狐狸有穴,天上的飞鸟有巢,但是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玛8:20)。跟门徒最后的晚餐的大厅也是蹭别人家的地方。死时被剥去衣服,挂在上不着天,下不挨地的半空。安葬的坟墓也是借来的。不能死的天主以非常惨烈的方式死了,能有比这更卑贱自己的神吗?
“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若12:24)。在耶稣的“豪”与“贱”中,教会在不断的拓展,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了福音。天主的“豪”与“贱”仍然继续着。
成千上万的传教士们,不惜性命,宣扬福音。把福音带到中华大地的利玛窦等人,他们不但是当时一等一的科学家,更是怀揣福传梦想的传教士。他们不但把科学知识(几何、天文、地理、印刷等)带到中国,也把福音植根于这片土地上,有了今天在中国的天主教会。这些传教士不但要放弃舒适的生活习惯,还要冒着死在半途或福音被拒的危险,要用他们的生命换取我们的生命——天主的“豪”。这些传教士来到中国,不但没有高高在上,反而谦卑自己,学中国话、吃中国饭、做中国人,最后把自己的骸骨也留在了他们所热爱的这片土地。而这样可歌可泣的故事还在世界各地继续着。直到全人类归主,撒种的故事就不会结束,“豪”与“贱”将继续书写着人灵的得救。
面对天主的“豪”与“贱”,我们能配合的就是提升我们的土壤,让天主的圣言可以在我们身上结果实。要提升并准备我们自己去接受天主的种子,就得了解面对圣言可能有的情况。比喻中耶稣把田地分为四种类型,用来比喻人面对天主圣言的四种生命状态。比喻提醒我们反问自己,我究竟是哪一种土地:
第一类人像是土质坚硬的田埂或路旁,他们固执而心硬,对圣言,对真善美不感兴趣,圣言的种子无法扎根和生长,他们的心已经硬到没有开拓的空间。种子既无法突破坚硬的田埂,只能孤零零的裸露在路面,任凭飞鸟吃掉。真理若无法植根于人心,也只有任凭魔鬼夺去。福音特别指出,这类人因为心硬而对天国的道理不了解,使得圣言的种子不能扎根,犹如被丢弃于心田之外的路旁。这种人自我中心,头脑的顽固,对天主的道根本听不进去,因此也不能与他们的生命发生作用,也就无法成长结果。他们或许也听道,但他们听道往往是为趁热闹,寻开心,找新奇,根本不愿意改变生命。犹如耶稣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哪些情绪高昂的追寻祂的犹太人说:“你们寻找我,并不是因为看到了神迹,而是因为吃饼吃饱了”(若6:26)。多时,人的心硬是针对某些或某类事情,并不见得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心硬。比如,以热心和守法而著称的法利赛人,却在离婚问题上被耶稣批评为“心硬”(玛19:1-9);一个因为遵守诫命而深获耶稣喜爱的富有少年,却因无法放下自己的富贵而离开,引发耶稣感慨地说:“骆驼穿过针孔,比富有的人进天主的国还容易”(谷10:25)。有人愿意多念几串玫瑰经,但却不愿意宽恕自己的仇人;有人对教会的事业慷慨大方,但却无法戒除邪淫;有人熟悉信仰,能说会道,但却不愿意舍身实干……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块或几块坚硬的“埂”,我们应该虔诚地求天主破除这个坚硬,从我们的身内取掉铁石的心,而换上血肉的心,并赐给我们一颗新心,在我们五内放上新的精神(则36:26),好使我们整个人,以及身上的每一个地方都能敞开接纳天主的种子。
第二类人像是土壤浅薄的石头地,虽然少许的土壤能让种子很快发芽,但土下面的石头却无法提供幼苗后续发展的能量。落在路旁的种子因为无法扎根而死亡,落在石头地的种子因为根不深而导致死亡。这类人听了道,容易凭着一时的激动而产生热情,很快接受种子,而且种子也会快速发芽,但他们的信仰只有三分钟热度,缺乏深度,不够坚忍,经不起风吹草动,会轻易背信弃义。因为天主的话不能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一旦遇到困难,就只会按照本性行事,而将天主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信仰为他们只是生活上的装饰品,天主在他们生命中的地位很低,一有困难便最先放弃。伯多禄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在耶稣预言门徒逃散时,伯多禄器宇轩昂地说:“即便众人都要跌倒,我却不然。”即使耶稣明白地告诉了他会背叛,伯多禄更坚决地表态:“即便我该同你一起死,我也决不会不认你”(谷14:29-31)。结果,一个使女的试探性问话就使他否认了耶稣。信仰不能只靠激情,而要脚踏实地。有个身患重病的教友去圣地求恩,获得治愈恩典后喜极而泣,当即许诺要每天念三串玫瑰经以表感恩,但一个月不到,就感到负担沉重而求神父宽免。太平盛世的时候,我们可能都会信誓旦旦,但当试探一来,便很快就会后退或跌倒,这样惨痛的例子,特别在信仰受迫害的时候,枚不胜举。保禄非常理解人性的软弱,他说:“谁软弱,我不软弱呢?”(格后11:29)他告诉教友们要常常“该想自己不如人”(斐2:3),以此来激励我们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信仰。耶稣也提醒门徒们说:“你们醒寤祈祷吧! 免陷于诱惑。心神固然切愿,但肉体却软弱”(谷14:38)。耶稣愿意我们藉着“醒寤”对自己有个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信仰状况和差距,并藉着“祈祷”,深化信仰,让圣言在心中生根,最终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三类人像是充满荆棘的杂草地,虽然种子已落入了土里,而且也向下札了根,却是没有向上结出果实来,因为被荆棘窒息了。这些荆棘指世俗的忧虑、钱财的迷惑以及私欲的偏情。这类人虽有心接受圣言,但无奈抵挡不住眼前物质的诱惑。人很现实,虽然知道圣言的价值很高,但毕竟不如物质财富那么实惠,感受那么强烈。再者,反正信仰的价值是永久的,不在乎多等一会,先把经济搞好了,然后再来关注信仰,这是现代人很大的诱惑。有这样心态的人,他们的心被世俗缠扰或霸占,虽然心中也喜欢真理,但阻碍种子成长的荆棘却更快地在心田里蔓延滋长,最终窒息了种子。犹如当年的黑落德,虽喜欢听若翰讲道,但却让错误的誓言和肉欲的享受占据的上风,最后杀死了自己尊敬的人。圣经这样记载道:“黑落德敬畏若翰,知道他是一个正义圣洁的人,曾保全了他;几时听他讲道,就甚觉困惑,但仍乐意听他”(谷6:20)。这类人总想脚踩世俗和永生两只船,可是耶稣却说:“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他或是要恨这一个,而爱那一个,或是依附这一个而轻忽那一个。你们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钱财”(玛6:24)。在事奉天主时,耶稣要求我们必须“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上主”(谷12:30)。今天的基督徒仍然受到“世俗的焦虑”和“财富的迷惑”的困扰,大的方面来说,有国际关系、恐怖主义、战争、政治、经济等,小的方面来说,有人际关系、金钱和债务、工作和事业、疾病和健康、忙碌和利益、消遣和享乐等。这些对财富、享乐、权势的焦虑和追求会窒息我们心内的天主圣言。焦虑有什么用呢?难道“谁能运用思虑,使自己的寿数增加一肘?”(玛6:27)如果我们希望过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生活,就得学习保禄的精神:“凡以前对我有利益的事,我如今为了基督,都看作是损失。不但如此,而且我将一切都看作损失,因为我只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为了祂,我自愿损失一切,拿一切当废物,为赚得基督”(斐3:7-8)。以耶稣为至宝,会帮助我们披荆斩刺,紧握圣言,砥砺前行。
第四类人像是好的土地,他们为圣言的到来准备自己的心,并以最大的努力接受圣言的种子,将天主的话保存在心,寻求理解,并以生命见证付诸实行。“好地”指人无条件的接受天国的道理,如果这道理与自己的思想不一致,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放下自己的偏见,而完全接受天主的旨意。“好地”也指有希望的人,他们盼望天国的来临,期待天父的许诺,他们不再为自己的生命忧虑吃什么或喝什么,他们只努力实践天父的旨意。最后,“好地”也指听了道理,在信仰中了解,在爱心中坚持,在生活中行动的基督信徒,他们会结出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的果实。
比喻的最后,耶稣说:“有耳的,听吧!”这是一个呼叫,邀请我们打开耳朵、敞开心门,相信并接纳天国的福音。如此,耳朵不再只是一个声波的接收器,更是圣言入内的通道,心不再只是一个压送血液的泵,更是承载圣言的器皿。既然是个邀请,天国并不强迫人接受。天主还会继续自“贱”的“豪”撒圣言的种子,继续呼叫,直到我们回应。
我们都是天主“豪”与“贱”的受惠者,因着天主的“豪”,我们获得生命,因着天主的自“贱”,我们藉着耶稣获得永生。耶稣也希望我们效法天主的“豪”与“贱”——“成全如同天父”、“背着十字架跟随我”,好使我们也成为别人,乃至整个世界的福源,让别人在我们身上看到、体验到天主的临在,如同许多人在印度的德肋撒姆姆身上看到天主一样,这样,天国就临在世界上了,而这正是耶稣以撒种比喻天国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