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我觉得,首先它们都表征了灵修者对成圣的渴望,换言之,就是表征了灵修者改过自新的那份决心。人对自己的软弱似乎总是那样无奈,往往“不愿的反而去做,愿意的反而不去做”。
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故此,教友的生活准则必须区别于常人,不可人云亦云,应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本着善尽本分,勤奋劳作的精神,自然会获得相应报酬和平安时光。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首先,是因为人与万物有根本的区别。所有的动植物都会死亡,而且死后就永远消失。人也会死亡,但人与其它动植物不同的是,人有一个永远不灭的灵魂。
我们的神学交流应注意这些区别,从而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效。三位亚裔顾问都是慈幼会士,慈幼会的经验如何助你们为委员会作出贡献?
转眼之间,它打破所有的藩篱和区别,包括种族、宗教、富贵和权势之分。疫情过后,我们不该走回头路」,错失这个良机。「我们不能让椎心之痛、许多人的死亡,以及医护人员的英勇奋斗徒劳无功」。
前者包括时代特征,社会发展现状,地区经济、文化习俗和宗教状态;后者包括家庭个人处境,以及相应的城乡区别,传播对象的文化、职业、社会身份。只有我们面对环境,融入文化,进入生活,我们的福传才能大有作为。
在《以父亲的心》宗座牧函第七点中,教宗方济各在“自我牺牲”和“自我奉献”作出一个区别。
在那时,“正常”和“奇迹”之间的区别并不象我们今天这样泾渭分明。如果治愈者和行奇迹者是当时精神景观的天经地义的一部分的话,那么,同样真实的是:福音所描绘的耶稣并非如此。
教宗本笃十六世此处也解释了基督的服从同服从尘世的偏见间的区别,在尘世上谦虚一词是句空话。教宗说:“聆听天主的话,服从天主,与在外界的迫使下失去自己毫无关系。只有进入天主的愿望才能达到我们的真实身份。
是在无区别地影响着我们一件事,它超越了地理、社会、文化、宗教和年龄的差异。尽管存在差异......我们希望组织成一个团体:来分享经验、热情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