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克苦
2006-08-24 09:21:35 作者:漠子 来源:信德报(第275期)
在今天的灵修概念中,克苦这个词让我想起余秋雨在一次演讲中所谈及的昆曲来。他说昆曲被列为世界文明遗产,是我们的国粹。即是国粹就自然不应把它丢弃掉,可尽管如此,事实上它已不能像流行歌曲一样融入大众生活。那怎么办?索性就偶尔把它搬上剧院,供一些有情调的艺术家欣赏,这就像60年代的高粮饭,某些有兴致的老人也间或把它端上饭桌,忆苦思甜地品味一下。看来,昆曲如今只能唱自己的悲剧了。而克苦在现代的信仰生活中也与它有着相似的命运。我们往往说,信仰主要在于“心”,或者托词教会法定大斋一年只有两天,或者干脆说克苦是中世纪的不人道的方法等等。于是“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便成了真理。
诚然,克苦本质上只是一种灵修方法,无论在那个时代它都不应蜕变为目的。但作为一种方法,它却永不退色,对任何时代的灵修都是有效而重要的。这一点它与昆曲有着质上的不同。如果说,不同时代所兴起的不同的灵修方法是款式各异的服装,那么克苦就是它们的布料。灵修生活用圣保禄的话说,无非就是“随从圣神的引导”行事;换言之就是“不随从肉欲的引导”行事。因此灵修生活其实就是与肉欲争战。肉欲往往带给我们感觉上的满足,适合我们的心意。因此无论我们选取那种方式来与之对抗,都意味着努力割舍与克制。比如当遇到一种诱惑时,我们可以转移注意力,也可以思考一下随从它所带给我们的可怕后果,或者可以立即祈祷等。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摆脱诱惑。但它们的前提都是我们舍弃了诱惑所能带来的快感。而这种舍弃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同等的。因此,克苦是一切灵修方法的根基。
我们看到克苦实际就是“忍痛割爱”。不过,我们通常把在面对诱惑时所做的相应的“克苦”称为克己。而另一方面,人们对“克苦”的普遍理解则是诸如斋戒等自愿自发的难为自己的行为,即所谓的“苦行”。其实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我觉得,首先它们都表征了灵修者对成圣的渴望,换言之,就是表征了灵修者改过自新的那份决心。人对自己的软弱似乎总是那样无奈,往往“不愿的反而去做,愿意的反而不去做”。这时,克苦便可成为一只羔羊,我们能够借着对它的祭杀,把自己对所做之事的悔恨之心和对未实现之成全的热切愿望呈献给天主。我们说,犯罪就是背离天主,不成全就是与圣者相反。因而克苦作为一个赎罪祭,能让我们从这两种状态中回心向上。譬如,在繁忙的工作一天之后,回到家里,也许我们唯一想做的就是赶快倒头睡去。但这时我们想起还没有祈祷,那么,假如我们努力着跪起来,哪怕仅仅祈祷几分钟,这些努力在天主那里也是极其贵重的,因为它代表了我们对天主的爱。其实,克苦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代表了我们的心。当天主看到我们的这份心时,他就会赐给我们恩宠,使我们有力量战胜诱惑。就像小德兰所说的,天主就像一位站在台阶上的母亲,我们是努力往上爬的小孩,也许偿式很多次都失败了,但当天主看到我们那可爱的样子的时候,他就会把我们抱上去。
作为一种赎罪祭,克苦不仅有它内在意义的一面,而且还有其实际效应的一面。如果说灵性的成全像身体的健康,那么克苦,尤其是苦行便是运动。它是提高我们免疫力,增强我们体质的首选方法。我们之所以不成全,就在于我们“随从肉性”,因为我们总是“心神固然切愿,但肉体却软弱”,就是说我们的意志力不够坚强。而克苦则直接锻炼意志力。为此保禄“痛击”其身,“以使之为奴”。当然是作圣神的“奴隶”。反过来说是为作自己情欲的主人。的确,人心性的刚强,只能从自我抑制,自我克苦中培育出来。假如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力,就可在诱惑面前凌然而立。因此克苦,尤其是苦行在我们的灵修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在我们现在这个物质如此丰盛,一切都如此便利的时代,行克苦诚然不易。但它对灵修生活却是必然的。只要我们度灵修生活就不能把它作为理论或是“国粹”而束之高阁。事实上,克苦不在大小,重在心意。即使我们所做微薄细小,也一样会触动天主的心,而对我们沛降恩宠,使我们在任何时代,任何背景中都能作自己的主人,圣神的“忠仆”。
诚然,克苦本质上只是一种灵修方法,无论在那个时代它都不应蜕变为目的。但作为一种方法,它却永不退色,对任何时代的灵修都是有效而重要的。这一点它与昆曲有着质上的不同。如果说,不同时代所兴起的不同的灵修方法是款式各异的服装,那么克苦就是它们的布料。灵修生活用圣保禄的话说,无非就是“随从圣神的引导”行事;换言之就是“不随从肉欲的引导”行事。因此灵修生活其实就是与肉欲争战。肉欲往往带给我们感觉上的满足,适合我们的心意。因此无论我们选取那种方式来与之对抗,都意味着努力割舍与克制。比如当遇到一种诱惑时,我们可以转移注意力,也可以思考一下随从它所带给我们的可怕后果,或者可以立即祈祷等。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摆脱诱惑。但它们的前提都是我们舍弃了诱惑所能带来的快感。而这种舍弃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同等的。因此,克苦是一切灵修方法的根基。
我们看到克苦实际就是“忍痛割爱”。不过,我们通常把在面对诱惑时所做的相应的“克苦”称为克己。而另一方面,人们对“克苦”的普遍理解则是诸如斋戒等自愿自发的难为自己的行为,即所谓的“苦行”。其实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我觉得,首先它们都表征了灵修者对成圣的渴望,换言之,就是表征了灵修者改过自新的那份决心。人对自己的软弱似乎总是那样无奈,往往“不愿的反而去做,愿意的反而不去做”。这时,克苦便可成为一只羔羊,我们能够借着对它的祭杀,把自己对所做之事的悔恨之心和对未实现之成全的热切愿望呈献给天主。我们说,犯罪就是背离天主,不成全就是与圣者相反。因而克苦作为一个赎罪祭,能让我们从这两种状态中回心向上。譬如,在繁忙的工作一天之后,回到家里,也许我们唯一想做的就是赶快倒头睡去。但这时我们想起还没有祈祷,那么,假如我们努力着跪起来,哪怕仅仅祈祷几分钟,这些努力在天主那里也是极其贵重的,因为它代表了我们对天主的爱。其实,克苦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代表了我们的心。当天主看到我们的这份心时,他就会赐给我们恩宠,使我们有力量战胜诱惑。就像小德兰所说的,天主就像一位站在台阶上的母亲,我们是努力往上爬的小孩,也许偿式很多次都失败了,但当天主看到我们那可爱的样子的时候,他就会把我们抱上去。
作为一种赎罪祭,克苦不仅有它内在意义的一面,而且还有其实际效应的一面。如果说灵性的成全像身体的健康,那么克苦,尤其是苦行便是运动。它是提高我们免疫力,增强我们体质的首选方法。我们之所以不成全,就在于我们“随从肉性”,因为我们总是“心神固然切愿,但肉体却软弱”,就是说我们的意志力不够坚强。而克苦则直接锻炼意志力。为此保禄“痛击”其身,“以使之为奴”。当然是作圣神的“奴隶”。反过来说是为作自己情欲的主人。的确,人心性的刚强,只能从自我抑制,自我克苦中培育出来。假如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力,就可在诱惑面前凌然而立。因此克苦,尤其是苦行在我们的灵修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在我们现在这个物质如此丰盛,一切都如此便利的时代,行克苦诚然不易。但它对灵修生活却是必然的。只要我们度灵修生活就不能把它作为理论或是“国粹”而束之高阁。事实上,克苦不在大小,重在心意。即使我们所做微薄细小,也一样会触动天主的心,而对我们沛降恩宠,使我们在任何时代,任何背景中都能作自己的主人,圣神的“忠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