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绝不是“悲哀者”,也不是“自虐狂”而喜欢受苦,相反地,我们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喜乐和舒服的生活;这个生活就是经过苦难、死亡和复活,并且已经升了天的天主子耶稣基督为我们走过的一条生命之道(伯前3:18-
依撒依亚先知所预言的默西亚的苦难(依53:10-11),就是主耶稣基督用谦虚选择做最好的自己,将天主对人的圣爱更深地彰显出来(斐2:6-11)。
圣母玛利亚更陪伴主耶稣和门徒们,一起走过苦难、死亡和复活的道路,充满圣神去传扬福音。现代社会学科关于如何做父母的知识很多,我们可以借鉴和善用,然而,我们基督徒更有圣若瑟和圣母玛利亚作为我们的榜样。
他们期望祂带领人们赶走罗马人,建立犹太大帝国,然而,主耶稣却提到自己的苦难和死亡,以及给众人吃自己,这也是他们所无法接受的。第三,主耶稣要求跟随祂的人改变,而不是安于现状。
作为社会良知与公义主要承担者的公共知识分子在原则、大是大非面前有意无意地回避时代的苦难,违背良知,只一味巧妙而又可耻的开脱。主流知识分子长于避重就轻,王顾左右而言他,即所谓中国人的聪明。
中国有那么多的人还没有认识天主,我把每分每秒的疼痛合于你的苦难一起献给天主圣父,为灵魂的得救,为善会的发展,最后我也把我的家人交托给你。
藉着弱小者我们每个人都受邀认出主基督的面容,这面容在他的人性身体上体验了冷漠和孤独,而我们常常把这些苦难施加在最贫困者身上,在发展中国家是这样,在富裕社会也是如此。
因此,“轭”就成为牛的负担,对人来说也象征沉重的负担和苦难的生活。诫命原本是天主的恩赐,指引人进入生命的道路。但是,在历史中却被经师们慢慢诠释成繁琐的律法,最终成为人无法担负的“重轭”。
逾越节是一个团聚的节日,不可忘却自己在陌生地方的苦难,要每年不断的纪念。司祭典构建在家庭庆祝逾越节的风俗并撇除被申命纪典赋予的神学色彩:不在圣殿,而在家庭举行;不由司祭,而由家长主持。
他经过如饥似渴的读经学习,心里越来越亮堂,对苦难与命运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神父的一句话:天主不给人背不动的十字架,十字架不要一个人去背。令他心胸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