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释义:常年期第十九主日(丙年)
2025-08-07 15:43:27 作者:刘铎
读经一 《智慧篇》18:6-9
1「我们的祖先预先就知道那一夜选民得救的事迹;」
✦ 历史背景:
这是在回顾《出谷纪》第12章中以色列人出离埃及时「逾越之夜」的情境。那一夜,上主派遣天使击杀埃及所有头生者,但凡门上涂有羔羊血的以色列人家庭则被「逾越」。这预示着天主对祂子民的救援。
✦ 灵修意义:
这句强调信德的先见之明。以色列祖先信靠天主,即使尚未见到救恩,也因信心而内心笃定。这是一种「信德的德能」(virtus fidei),与希伯来书11章所强调的信德相呼应。
2「他们也确实知道自己所相信的诺言多么可靠,因此都心安神乐。」
✦ 历史背景:
这句继续上句,说明以色列人深信天主对亚巴郎、依撒格、雅各伯的盟约。这个诺言在出谷事件中部分应验,即天主信守祂带领子民脱离奴役、进入应许之地的承诺。
✦ 灵修意义:
这句揭示出天主是「信实的天主」(Deus fidelis),祂不会背弃祂的盟约(参阅申命纪7:9)。基督徒灵修中,这勉励我们在痛苦和等待中信赖天主的救恩计划。
3「所以,你的子民所期待的,就是义人的救援,和仇人的灭亡。」
✦ 历史背景:
这强调「逾越之夜」不只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象征性的:义人(即以色列人)得救,恶人(法老和埃及人)受罚。这种二元对比在《智慧篇》中常见,用以展现天主的审判和公义。
✦ 灵修意义:
我们看到「救恩与审判的并存」。天主的介入既带来义人的得救,也带来对罪恶的惩罚。它呼唤信徒反思个人的生活,是否站在义人之列。对天主的「义怒」(ira Dei)与「慈悲」(misericordia)要有平衡的理解。
4「当你惩罚仇敌的时候,你也光荣了我们,召叫我们归向你。」
✦ 历史背景:
当天主击打埃及人的时候,以色列人不但得自由,而且更加认清天主的能力与恩情。这种「光荣」并非出于自我,而是天主在他们身上显示祂的力量与忠诚。
✦ 灵修意义:
这里反映「天主临在的启示性」。天主在审判中也显明自己,使人因敬畏而悔改归向祂。这段话具有悔改(conversio)与召叫(vocatio divina)的神学意涵,特别在四旬期与逾越期的灵修中格外突出。
5「善人圣洁的子孙,都曾在暗中献祭,同心订立了神圣的盟约,使圣徒们同甘共苦,同唱列祖的赞美歌曲。」
✦ 历史背景:
这是在指以色列人在逾越之夜所行的逾越节献祭。他们宰杀羔羊,在夜间举行祭献,并吃逾越节筵席。他们也借此更新了与天主的盟约关系。
✦ 灵修意义:
这暗指信友团体(Communio Sanctorum)的合一。在苦难中共同奉献、彼此扶持。也预示新约中的感恩祭(圣体圣事),信徒在祭台前纪念主的救恩,团结一致地「献上属灵的祭品」(参阅伯多禄前书2:5)。
总结与灵修反思:
这段《智慧篇》的经文,虽是在旧约背景下写成,却具有深厚的新约预表意义。它不仅回顾了天主在历史中的拯救行动,也强调了祂的盟约忠诚、审判公义、慈悲召叫。这段经文适合在逾越节期间默想,帮助信徒理解:
天主从不忘记祂对我们立的盟约;
救恩与审判是天主作为中不可分的两个面;
信徒被召在黑暗中献祭,在苦难中合一,在赞美中坚信希望。
我们受邀像以色列人一样,在夜中持守信德,期待曙光,并以感恩的心回应天主的救恩计划。
读经二 恭读致希伯来人书 11:1-2,8-19
这段选自《希伯来书》11:1-2, 8-19 的经文,是整部书信中最富有灵修色彩与信德神学的重要章节之一。在天主教传统中,它强调信德(fides)的本质与行动力,并借着亚巴郎的榜样,向信友揭示怎样活出天主对人的召叫。
1「信德是我们所盼望的事物的保证,是我们不能看见的事物的凭据。」
✦ 历史背景:
这句是对信德的定义。在希腊文原文中,「信德」(πίστις pistis)不是单纯的“信任”,而是有保证、确证的意义。
✦ 灵修意义:
这是教会定义「信德」的重要经文之一(参《天主教教理》#146-165)。信德不仅是对不可见的相信,也是一种活生生的信赖,信赖天主的启示、计划与未来的应许(fides qua creditur 与 fides quae creditur)。
2「先人们因为有这种信德,而得到褒扬。」
✦ 历史背景:
“先人们”即旧约的信德人物,如亚巴郎、梅瑟、达味等。他们因对天主的信赖,而被记述在圣经中并被称赞。
✦ 灵修意义:
这表明信德不是静态的理念,而是通往天主救恩史中的德行之路。教会称他们为“信德的先祖”(patres fidei),我们应当效法他们。
3「亚巴郎因为有信德,蒙天主召选时,就听命往他将要承受为产业的地方去了:他出发时,还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 历史背景:
出自《创世纪》12章。亚巴郎原居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是偶像崇拜的文化中人,但他听从了天主的召叫。
✦ 灵修意义:
这展现了「信德的服从」(oboedientia fidei,参《教理》144),即使前路未明,仍愿意踏上旅途。这是信仰生活的核心态度。
4「他因为有信德,便寄居在所应许的地区,好像是在异乡,与有同样恩许的继承人依撒格和雅各伯住在帐幕内。」
✦ 历史背景:
即使到了应许之地,亚巴郎并没有建立城市或国家,而是像寄居者般住在帐幕中,表明尚未完全拥有那地。
✦ 灵修意义:
信徒在世是「旅客与异乡人」(peregrini et hospites),我们真正的家乡是在天上。这与望德(spes)有关,我们在世寄居,仰望将来「完满的国度」。
5「因为他期待着那有坚固基础的城,这城的工程师和建筑者就是天主。」
✦ 历史背景:
这是一个属灵的比喻——亚巴郎不是期待迦南地的城邑,而是「天上的耶路撒冷」(参《默示录》21章),即神圣而永恒的城。
✦ 灵修意义:
这表明亚巴郎的信德不只停留在现世得福,而是渴望那由天主建造的永恒居所,这也是我们信仰的最终方向——天乡(patria caelestis)。
6「撒辣因为有信德,她虽然过了生育的年龄,竟然得到了怀孕生子的能力,因为她相信那应许者是信实的。」
✦ 历史背景:
撒辣在《创世纪》18章中听到天主要赐她儿子时曾笑过,但最终仍怀了依撒格。
✦ 灵修意义:
即使人在自然上看来不可能,但在天主面前却没有不能的事(参路1:37)。这教导我们对天主的「全能(omnipotentia Dei)」与「信实(fidelitas Dei)」保持信靠。
7「因此从一个人,而且从一个已经失去生育能力的人,竟然生了子孙,如同天上的星星那么多,又像海岸的沙子,不可胜数。」
✦ 历史背景:
引自《创世纪》15:5;22:17,是天主对亚巴郎后裔的应许。
✦ 灵修意义:
这是旧约中「生育的祝福」的实现,也象征新约中信德的子民将遍及万国——教会(Ecclesia)作为新以色列,就是这些子孙的灵性实现。
8「这些人都怀着信德死去。他们并没有获得所恩许的,只是从远处观看,并表示欢迎;而且明认自己在世上不过是异乡人和旅客。」
✦ 灵修意义:
这是一种「望德中之死」——即使未亲眼得见承诺的成全,也愿意忠贞到底。天主教称这为「在信德中圆满生命的见证」(mortui in fide)。
9「的确,那些说这话的人,表示自己是在寻求一个家乡。」
✦ 灵修意义:
信德使我们不断向着天主预备的「终极目标」迈进。真正的归属,不在世上的成就或土地,而是在与天主永远共融中。
10「其实,他们现在所渴望的,是一个更美丽的家乡,就是天上的家乡。」
✦ 灵修意义:
「天上的家乡」即永福(beatitudo aeterna)的盼望。这是所有圣徒所向往的——与天主永远同在的天国。
11「因此,天主不因他们称他为天主而感到耻辱,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 灵修意义:
天主尊重信德人的称呼,因为祂愿意成为「亚巴郎、依撒格、雅各伯的天主」。这座城,即「新耶路撒冷」,预表了基督徒未来的荣耀归宿。
12「亚巴郎因为有信德,在受试探的时候,献上了依撒格;亚巴郎原是那承受了恩许的人,竟然献上了自己的独生子:」
✦ 历史背景:
这是《创世纪》22章的记述。天主命亚巴郎将依撒格献为全燔祭,作为对信德的试炼。
✦ 灵修意义:
这是「信德的高峰」。亚巴郎预示了天主将自己的独生子耶稣基督献出(参若3:16)。他是旧约中最具基督预像性(typus Christi)的人物之一。
13「亚巴郎深信天主有使人从死者中复活的能力,因此,天主又把依撒格还给了他:这是一种预像。」
✦ 灵修意义:
这明确指出依撒格是一个复活的预像(typus resurrectionis),也是基督复活的象征。天主并未真正让亚巴郎杀子,却藉此考验并彰显他对天主复活大能的信赖。
总结:信德的朝圣之路
本段《希伯来书》的读经,在天主教灵修中有着深远意义:
它确立了「信德不是概念,而是生活方式」;
它揭示了天主的召叫往往在不明确的路径中要求回应;
它使我们意识到:信徒在世不过旅客,真正的家乡是在天主内;
它让我们从亚巴郎看到「信德的顺服」、「望德的坚持」、「爱德的牺牲」。
让我们效法先祖的信德之路,朝向天主为我们准备的那座城——永恒的耶路撒冷!
福音 恭读圣路加福音 12:32-48
这段福音取自《圣路加福音》第12章32至48节,是耶稣在讲述关于 忠信仆人 的比喻,也是关于警醒准备迎接人子来临的重要训诲。这段经文与前文(特别是12:13-31中关于不要为财物忧虑的教导)紧密相关,形成一组关于信赖天主、慷慨施舍和常备不怠的训导。
第32节
「你们这小羊群,不要害怕!因为你们的父乐意把天国赐给你们。」
历史背景:耶稣在向门徒们讲话,门徒数量不多,他称他们为“小羊群”,显出一种牧者对羊的亲切关怀。
灵修意义:这是慰藉性的语言,显示天主的慈爱及其主动赐恩的本性。天主不是勉强地赏赐,而是“乐意”把天国赐给人。天国是恩赐,不是挣来的。这一节强化了望德与依赖圣宠的教义。
第33节
「该变卖你们所有的去周济穷人,为自己预备永不腐朽的钱囊,在天上积蓄用不尽的宝藏;在那里,没有贼偷,没有虫蛀。」
历史背景:在犹太教中已有施舍与仁爱行为的传统,但耶稣将之提升为通向天国的方式。
灵修意义:这是对舍弃属世财产、活出福音劝谕中的清贫的一种劝勉。天主教教义中认为,通过施舍与慈善行善,人在积攒“天上的宝藏”,这与《加略山之圣若望》的神秘神学观也契合。
第34节
「因为你们的宝藏在哪里,你们的心也在哪里。」
灵修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灵修格言。若人的心恋慕属世财物,便难以上升到天主那里去。真正的内心指向,是衡量信仰真诚与否的标尺。
第35-36节
「你们要把腰束好,把灯点着;你们该像仆人等候主人赴筵回来一样,主人回来敲门时,就立刻给他开门。」
历史背景:古时犹太人“束腰”是表示预备行路或工作的姿态(参阅《出谷纪》12:11关于逾越节晚餐的准备)。点灯则象征醒寤。
灵修意义:是指信友应当常处于警醒与预备状态,等待“人子”(耶稣)的再来。是对末世警醒精神(eschatological vigilance)的呼吁。
第37节
「主人来到时,看见那些仆人醒着,他们才是有福的。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要束上腰,请他们坐席,亲自伺候他们。」
灵修意义:这是颠覆世俗等级的比喻——主人成为仆人,伺候忠信仆人,预示最后晚餐与十字架上的自我奉献。也预示天国筵席(参《启示录》19:9)。这是对教会中服务的神学的体现。
第38节
「他半夜回来也罢,天亮以前回来也罢,若是看见他们这样,那些仆人才是有福的。」
灵修意义:强调“随时准备”,象征人子再来时间的不确定性,呼吁教友勿懈怠,常怀信德与警醒的德行。
第39-40节
「家主如果知道贼什么时候要来,他必要醒着,决不让房屋被挖穿。你们也应当准备好,因为在人子想不到的时候就来了。」
灵修意义:这不是将人子比作贼,而是强调其“突然性”。体现出末世论精神。天主的审判来得迅速,不容松懈。
第41节
「伯多禄说:‘主啊,你讲的这个比喻,是为我们说的,还是为大众说的呢?’」
历史背景:伯多禄代表“宗徒团”,他的问题为下文的解释开启了契机。
灵修意义:是对牧职责任的暗示,耶稣即将讲述对“被托付职权者”的更大要求。
第42-44节
「究竟谁是那受主人委派管理家仆,按时分配食粮的忠信而精明的管家呢?主人来到时,看见他这样做事,那仆人才是有福的。」
灵修意义:这是针对教会内的权威持有者——即主教、司铎等灵性领袖的警醒(参《格前》4:1-2)。他们要忠信地分发属神的食粮,即圣言与圣事。
第45-46节
「如果那个仆人心里说:‘我的主人不会很快就回来;’便动手殴打男女仆人,只顾吃喝酗酒......」
灵修意义:描述了滥用权柄与灵修堕落的情景。主会对这样的仆人施行审判,将其“革除”(象征性排除在救恩之外,与“不信的人”同命运),这反映出天主正义的属性。
第47-48节
「那仆人明明知道主人的意思,而偏不准备,也不照他的意思做,必然要受更严厉的惩罚......多托付给谁,就问谁多索取。」
灵修意义:这段极为重要,揭示了审判的相对性原则:责任随知识与恩赐增加而加重。是对信仰者,尤其是牧灵者极大的提醒。与《雅各伯书》3:1“为师的人要受更严厉的审判”一致。
总结:
这段福音涵盖三个重要主题:
对天主圣意的信赖 —— 天父乐意把天国赐予人。
天主国的价值观 —— 舍弃世物、慷慨施予、积攒天上财宝。
末世的警醒精神与牧职责任 —— 人子来的时间未知,所有人尤其是被托付圣职者,要随时准备。
这是对整个教会与每位信友的呼召:活出忠信、慷慨、勤奋、恒常警醒的生命,时刻准备好迎接主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