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救恩事件中,我们参与了耶稣基督的死亡和复活,成为新的受造物、教会的肢体。这就是为什么最初这三件圣事是在慕道期结束时、即通常在复活节前夕同时举行的。
还有许多类似的经典例子,比如广受基督新教徒欢迎的考门夫人的《荒漠甘泉》和巴克莱的《花香满径》,都是用以全年每日反省某节特定经文(比如天主教的甲乙丙年系统读经)和主题。
初世纪一位伟大的神学家证道者玛克希慕(MaximustheConfessor)这样写道:“天主圣神不离开任何受造物。”
前不久某报刊登《感恩之心是什么样子》一文,介绍了大学生被终止资助背后的心理困境,受助学生被安排到“感恩门”下跳舞,刊出感恩舞的照片。感恩是好事,是有教养、有道德、有知恩感的人的健康心态。
特别是那些重大灾祸中,令人怵目惊心的悲惨场面,更会使人心灵受到震动而触景生情,同遭难者一起痛哭流涕,忧愁伤悲。这也充分说明了,人人都有善的一面,都有关怀体贴他人的爱心。
拉比们说,最大慈大悲的慈善是,在慈善中赐者与被赐者彼此均不知道对方是谁,而慈善最高尚的形式则是帮助穷人自立。当一位拉比看到一个人当众给了乞丐一块硬币时,便斥责说:慈善若使人羞愧还不如不慈善。
这台弥撒用英语举行,参礼者共有3.5万人,有些人从半夜两点开始等候教宗,与莫尔斯比港的一些司铎一起“守夜”。
这是一个支撑最伟大的奇迹和最令人感动的场景,因为至高者天主,全能者,通过天使同一个纳匝肋的年轻姑娘对话,为了救恩的计划而要求她的合作。
在过去的历史上,教会曾经容忍过一些其他宗教,也曾排斥过一些认为没有意义及缺乏天主真理的宗教。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早期的圣统也曾显示出非凡的开放。
站在数百年前圣方济各的神圣之地,教宗吁请众人恳求天主「聆听我们的呼声,速来救援我们」,因为「穷人所遭受的排斥首先发生在灵性层面」。教宗赞许众多青年慷慨地花时间帮助穷人,带给他们食物和热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