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圣召培育论坛:陶成与教育”发言来自中国的深切怀念翁德光神父去世后,众多中国神长教友,尤其中国曾经留学或认识他的主教、神父、修女、教友在震惊、悲伤之余,纷纷为这位亦师亦友的恩人朋友献祭祈祷,以图片和文字追忆悼念
本笃十六世言:在重新探索圣经不同含意间的相互作用时,我们必须把握由文字过渡至精神的过程。这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过度;而是必须超脱于文字之上:‘天主圣言总不会就此见于经文的字词。
有时候能感觉到那只无形的手在操纵文字和思维,它不是表面的,而是极其内在的。
因为教会对中国人来说毕竟在表达方式上、内容上都是外来的,所以如何透过我们的文字、文化、风俗习惯,能够贴切地表达出教会的核心思维和核心的作为,而不会显得那么突兀,令人易于接受,更利于福传事业的开展,是值得我们去思考
刘炎新神父一直非常重视文字福传,他曾在望德堂办过堂区通讯,有办通讯的经验,他的思想很有创意和前瞻性。因此,对于联合堂区通讯,他要求内容要配合时代和社会潮流,想方设法地以最新颖的理念来回应现代人的需要。
让我有些诧异和沉思的是书中这段文字:孙逸仙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社会活动家,他充满智慧,忧公忘私,富有远见,上百次为了革命牺牲自己的生命。
说在前面的话以文字的方式反思修院工作,并铺陈于纸是我在三年前就已萌生的念头,但却迟迟没有开始。没开始,总能找到若干理由或借口,无需赘述。
几年前我曾去看望他老人家,一个陈旧的小本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打开一看,一行行工整清晰的文字记录的都是自传教以来所去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接受洗礼的人的姓名,最多的一年竟然有上百人领洗。
李老师在其88岁时写得一段日记文字恰好印证及诠释了其长寿之道:1.我做到心情舒畅,不生气、不抱怨、不悲伤;事事忍耐、宽容、随缘,听其自然,听从主的安排。2.坚持体育锻炼,追求养生健康。
韦固心生好奇,凑过去想看看是什么书,结果发现书上的文字自己从未见过,自然对书中内容更是一无所知。韦固感到很是奇怪,问老翁说:“老伯您看的是什么书?我自小熟读经文,怎的这字我却一个都认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