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上说:“善就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行为。”而悲悯,顾名思义,就是悲天悯人,是一种源于同情又高于同情的博大情怀。
一、领圣体使我们与基督与人相合为一耶稣自己曾说过: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若6:56)主耶稣借圣体与我们相合为一,就好像两支熔化在一起的蜡烛相合为一体。
神爱是在普遍、无差别的恩典的降临中,大家彼此会合中;仁爱则是在具体的、一步步由已及人的外推中,人与我、天与人之和谐的共生。二、差等之爱?
教宗以圣保禄在书信中说的“圣神的效果”来阐述“谦恭”(参阅:迦五22):那是一种仁爱的态度,扶持并安慰他人,在与人交往时小心“不要伤害”他人,却要帮助他人“减轻负担”,给予宽慰。
这是精神与人息息相关的幅度。事实上,真正的美是和谐的体现。”“事情难就难在只有圣神才有可能做到:差异不变成冲突,而是多元整合;合一不是千篇一律,而是海纳百川。和谐产生奇迹,正如五旬节发生的奇迹一样。”
要改变自己,去宽恕人、与人和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原因在于自己的过失,谈和好已经够困难了。如果有过错的是另一方,要让自己与对方和好,就更像是不合理的屈辱了。
福音故事中的那富人,物质的拥有是很多了,但看不出他有一丝与人分享的心,“我,我,我”的利己思想充塞了他的脑子:“我没地方收藏我的出产,我要这样做:我要拆毁我的仓房…就能收藏我的一切谷类和财物,我对我的灵魂说
诸凡这一切是为了慈善之举,不要破坏人与人平等的正常关系。但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做好事最高尚的是为了学习基督,笃行对人的大爱,但不免会带有不少难以启齿的杂念。
所以,信仰就是天主恩宠的召叫与人爱的回应。这信仰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在天主内的永恒生命。什么是有力的证据?人对天主的完全信赖和积极回应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伦理学上说:善就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行为。而悲悯,顾名思义,就是悲天悯人,是一种源于同情又高于同情的博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