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遁入旷野 与主相遇(一)


2007-12-14 16:47:14 作者:张若翰 来源:信德报(总第323期)

(一) 引子

    今秋我只身来到英国参加一个包括三十天避静在内的进修课程。十多年前就有好友建议我,将来有机会时,一定要用神操退省一个月。去年春天适逢中国文化交流处主任叶柏安神父(Fr. Eamonn O'Brien, sss )从伦敦来访,当朋友们谈到我的避静设想时,叶铎遂建议我到英国退省进修。后来听叶铎说,来自英国天主教三地的神长教友(Catholics of England, Wales and Scotland)慷慨地为我和已在英国留学的朱保禄神父与贾少恒神父提供了奖学金。有意思的是,我到英国开课的同日,喜爱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教会的叶铎则不顾年迈飞往中国开始学习中文。看来下次我们见面就要有些中文交流了……
    去年和今年分别是“信德”成立与“信德”创刊十五周年(1991-2006)、圣召暨教育基金成立十周年(1996-2006)、进德公益注册(2006)及其成立十周年(1997-2007)。为纪念两个周年和进德公益注册,信德文化研究所与相关合作伙伴就现代传媒和社会服务两个课题举办了三次学术研讨会。传媒研讨会为内地教会所有的传媒机构和部分海外教会传媒就基督信仰、福传与传媒面对的挑战及其发展提供了分享、交流和研讨机会;社会服务研讨会则为各教区社会服务机构、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为一些兄弟宗教团体和学者专家提供了回顾、研讨和展望宗教(教会)与公益事业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机会。(参考本报本网报道或论文)
    无论信德十五年的艰辛历程,还是进德十年的不懈奋斗,为我们每一位曾经与其同行和参与的读者、通讯员、编者、奉献者、受益者都不过是一个小小驿站。过去十多年,“信德”和进德公益两个梯队与各地的读者朋友和广大神长教友积极合作,形成了一个覆盖大江南北的爱心服务网络。大家以言以行(文字传媒与爱德行为)默契地见证信仰,服务社会人群。大家放下历史的包袱,摒弃个人己见,远离纷争致力修和,不分身份地位、距离远近,均以普通人的身份,以自己有限的力量表达爱心,默默地服务地方教会,为一些有急需的个人家庭,乃至一些灾区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各地神长教友及朋友们的理解支持,我们有的只是感恩知足,并将一如既往地和大家携手求索奋斗!

坐落在半山腰的圣柏诺学院一角(St. Beuno's, UK)

    一个人无论工作十年,还是服务十几年,也只不过是短暂人生的一瞬。圣经上记载,耶稣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要求门徒们隐退到僻静之处祈祷休息。这逐渐形成了教会内的避静退省传统。这次来英国,我选择了进修和退省相结合的课程。显然经过多年的紧张工作,离开一个时期,为我是一个学习充电和调整身心的好机会。专务祈祷一段时间,反省分辨……这是我多年的夙愿。当然我的暂时离开,为两个团队也是锻炼及成长的机会。

俯瞰圣柏诺漂亮的花园

    于是我坦然地放下一切,飞往英国。抵达伦敦,在高隆邦会院稍事停留,随即马不停蹄地搭上了西行的火车。拖着御寒的行囊辗转乘换了四次车,才抵达了英国西北海边小城Rhyl。最后还得打的上山,终于找到了威尔士境内的圣柏诺学院(St. Beuno’s College)。这时我才发现自己这次真是“遁入旷野”了——从(“国际庄”的)庄上退隐到了(威尔士的)山上,开始了“现代旷野生活”。

(退省期间每日弥撒及每晚公拜圣体的)圣柏诺小堂

    以前我虽然两次应邀访问过英国,但每次两周左右,印象不深。这次学习生活数月,我终于对英伦半岛的风土人情、民族传统和信仰历史开始有了些微认识了解;依纳爵神操则给了我一次终身难忘的灵修经验,在静默中与主相遇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一些新教不同派别的牧师和兄弟姐妹们与公教的神长教友一样,在同一神操精神的吸引下前来避静,在同一圣堂内全身心地投入祈祷、在同一基督圣体前热心地朝拜默想,这种氛围经验令人感动!于是我要尝试慢慢整理几篇笔记,以飨读者。

读书期间在圣柏诺一个祈祷室的感恩祭

(待续)

本文标题:遁入旷野 与主相遇(一)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