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圣经问答(民第十一 -十二章)


2025-11-13 09:49:16 作者:刘铎

1753839447629768.jpg

《民长纪》第十一章 问答

一、依弗大的背景与召选

问1:依弗大是什么出身?为什么他的兄弟将他赶出家门?
答:依弗大是基肋阿得人,是一位英勇的战士,但他是妓女的儿子。他父亲的正妻也生了几个儿子,这些同父异母的兄弟长大后,因为他的母亲不是正妻,就将他赶出家门,说他不能在父家承受产业(民11:1-2)。

问2:依弗大被赶出后去了哪里?在那里做了什么?
答:他逃往托布地方,成为一群流民的首领,这些人聚集在他身边,与他来往(民11:3)。

二、以色列长老的请求

问3:为什么基肋阿得的长老后来又来找依弗大?
答:当阿孟子民来攻打以色列时,基肋阿得的长老知道依弗大是勇士,就去托布请他回来作统帅(民11:4-6)。

问4:依弗大是如何回应长老们的请求的?
答:依弗大首先质问他们为何当初赶走他,如今遭难才来找他。长老们承诺若他打胜仗,就立他为首领,他便答应了,且在米兹帕当着上主的面确认了这件事(民11:7-11)。

三、依弗大与阿孟王的交涉

问5:依弗大先用什么方式应对战争?
答:他先派使者与阿孟王交涉,追问为何攻击以色列(民11:12)。

问6:阿孟王是如何回应的?
答:阿孟王宣称以色列当年出埃及时占领了他们的土地(民11:13)。

问7:依弗大是如何为以色列辩护的?
答:他通过历史回顾,指出以色列并未侵犯阿孟或摩阿布的土地,而是从阿摩黎人手中取得那片地,是上主将土地赐给他们的(民11:14-23)。他还指出以色列在那地已住了300年,阿孟人早应提出异议,如今已太迟(民11:26)。

问8:阿孟王是否接受了这些解释?
答:没有,他不愿听依弗大传报的话(民11:28)。

四、依弗大的许愿与胜利

问9:在出战前,依弗大向上主许了什么愿?
答:他许愿说,如果上主使他打胜仗,那么回家时第一个从他家门出来迎接他的人,他就将其献作全燔祭(民11:30-31)。

问10:依弗大是否战胜了阿孟子民?
答:是的,上主使他大获全胜,他击败了阿孟人,占领了二十座城(民11:32-33)。

五、依弗大的还愿与女儿的牺牲

问11:依弗大胜利归来后,谁是第一个迎接他的人?
答:是他的独生女儿,她击鼓跳舞来迎接他(民11:34)。

问12:依弗大看到女儿时有何反应?
答:他非常痛苦,撕裂衣服,因为他对上主许了誓,不能收回(民11:35)。

问13:依弗大的女儿如何回应父亲的许愿?
答:她服从地说愿父亲履行对上主的诺言,但请求得两个月的时间到山上与伴侣哀哭自己的童贞(民11:36-37)。

问14:依弗大是否履行了誓言?
答:是的,她回来后,依弗大按照许愿将她献给上主,她终生未嫁(民11:39)。

问15:这个事件在以色列留下什么样的传统?
答:以色列少女每年哀吊依弗大的女儿四天,以纪念她的牺牲与贞洁(民11:40)。

灵修反思

问16:我们从依弗大的誓愿中学到什么?
答:我们要谨慎对上主许愿。依弗大的例子提醒我们:不能轻率许下誓言,也不可违背许下的诺言(参阅德书5:4-5;玛窦5:33-37)。更重要的是:上主喜悦仁爱胜于牺牲(欧6:6)。

问17:依弗大的女儿象征着什么?
答:她象征着服从与奉献,即便代价是生命与未来。她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预示基督对父的完全服从,也启发我们为信仰作出慷慨的奉献。

《民长纪》第十二章 问答

一、依弗大与厄弗辣因人的冲突

问1:厄弗辣因人为什么对依弗大发怒?
答:因为依弗大在攻打阿孟子民时没有召他们一同参战,厄弗辣因人觉得被轻视,甚至威胁要烧掉依弗大的房屋。

问2:依弗大是如何回应厄弗辣因人的指控的?
答:依弗大解释说,他曾请求厄弗辣因人来助战,但他们没有回应;于是他自己冒险奋战,上主才把敌人交在他手中。他质问厄弗辣因人为何现在反而攻击他。

问3:战斗是如何展开的?谁战胜了?
答:依弗大召集基肋阿得人,与厄弗辣因人交战。由于厄弗辣因人轻视基肋阿得人,说他们是“逃出来的散民”,最终厄弗辣因人在战争中被击溃。

问4:基肋阿得人是如何分辨敌人身份的?
答:他们控制了约但河的渡口,并要求试图逃跑的人说“史波肋特”(Shibboleth)。厄弗辣因人因口音无法准确发音,说成“斯波肋特”,于是被识破并被杀死。

问5:这场战斗的死亡人数有多少?
答:厄弗辣因人在约但渡口被杀死四万二千人。

问6:依弗大作民长多久?他最后怎样?
答:依弗大作以色列民长六年,死后葬在基肋阿得本城。

灵修反思:
这一段故事提醒我们,不团结的内斗比外敌更为可怕。依弗大与厄弗辣因的冲突说明,以色列支派间缺乏合一,最终造成流血与悲剧。信仰团体内的嫉妒与骄傲,是撒殚喜乐的裂口,我们当追求和平与合一。

二、依贝赞民长

问7:依贝赞是哪人?他作民长几年?
答:依贝赞是贝特肋恒人,作以色列民长七年。

问8:他家庭有什么特别之处?
答:他有三十个儿子和三十个女儿,女儿们都嫁到外地,儿子们也娶了外地的媳妇,显示出他有广泛的联姻网络,可能是政治联姻。

问9:他死后葬在哪里?
答:在贝特肋恒。

灵修反思:
依贝赞的事迹虽然简单,但他的家庭形象象征着某种程度上的稳定与繁荣。作为领导者,他在社会与家庭中都维持平衡,这是我们在家庭与福传中也要学习的榜样。

三、厄隆民长

问10:厄隆是哪一支派的人?他作民长多久?
答:他是则步隆支派的人,作以色列民长十年。

问11:他葬在何地?
答:在则步隆的阿雅隆。

灵修反思:
圣经简略记载厄隆的政绩,提醒我们,有时默默奉献的领导也为国家带来安稳。我们在教会和家庭中也要感激那些低调却忠诚的服务者。

四、阿贝冬民长

问12:阿贝冬的家族如何?他有多少儿孙?
答:他有四十个儿子、三十个孙子,全都骑着驴驹,这象征着富裕与尊荣。

问13:他作民长多少年?死后葬在哪里?
答:作民长八年,死后葬在厄弗辣因的丕辣通,那地属于阿玛肋克山地。

灵修反思:
阿贝冬显然来自一个强大的家族。他的富足提醒我们:在富有时不应忘记天主的恩宠。真正的领袖不仅有物质成就,更应有灵性的引导。

灵修省思:

本章展示了不同民长的治理与以色列支派之间的纷争,反映出以色列人在无统一王权时期的混乱局势。我们今天在教会生活中也应谨防分裂,致力于合一,并从这些民长的经验中,学习谦逊领导、信赖上主以及团体合作的重要性。

民长纪第11章问答.pdf

民长纪第12章问答.pdf

本文标题:圣经问答(民第十一 -十二章)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