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良十四世周三公开接见教理讲授
2025-11-11 09:59:24 作者:翻译 / 四维团队
禧年2025:“耶稣基督我们的希望”(IV):
基督的复活和当代世界的挑战(III)复活节给每天的生活带来希望
亲爱的弟兄姊妹,上午好!欢迎你们大家的到来!
吾主耶稣的逾越,并非属于遥远过去,一如人类历史上许多其他经历中的一个插曲,而如今被安置成传统。教会教导我们,在每年的复活主日,以及在每日感恩祭的庆祝时,都要对那复活举行活生生的记忆,在感恩祭中,复活主的许诺得到最圆满实现:“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玛28:20)
因此,逾越奥迹实在是基督徒生命的基石,所有的其他事件都以其为中心而相连。那么,我们没有任何妥协并毫无伤感地说:每天都是复活节。但是以何种方式呢?
我们一小时一小时地经历各种各样的际遇:痛苦、磨难、悲伤,交织着喜乐、惊奇、宁静。但藉由每种境遇,人心渴慕圆满,渴望一种深度的幸福。二十世纪杰出的哲学家——圣十字架本笃德肋撒 (Saint Teresa Benedicta of the Cross),原名埃迪特·施泰因(Edith Stein),曾深究人性奥秘,提醒我们这种不断对圆满之求索的动力。她写道,“人总是渴望获得新东西,以便他能利用当下给他的东西,同时又能舍弃他的一些东西”(《有限与永恒存有:探求存有真谛》,罗马:1998 ,387页)。我们身处有限之中,但也在奋力超越限度。
复活节的宣告是人类最美丽的、最喜乐的、最震撼的、响彻历史的新闻。这是精髓的“福音”,见证了爱情战胜罪恶、 生命征服死亡,这就是为什么唯有它能够满足我们心灵和内心深处对于生命意义的渴望。人受到内在动力驱使,向着一个不断吸引我们的超越境界努力前行。没有偶然的事物满足我们。我们倾向于无限和永恒。这与可预知的、痛苦、损失与挫败的死亡体验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如圣方济各所唱的:“凡胎肉身者,无人能逃脱死亡。” (参“太阳歌” )
那天清晨妇女们前往墓穴为主耶稣的遗体涂抹圣油,却见墓穴已空,就是由于那清晨起,万象更新。昔日东方贤士赴耶路撒冷所提出的疑问:“才诞生的犹太人君王在哪里?”(玛2:1-2),在复活节清晨身着白衣的神秘青年向妇女们宣告的言辞中找到了终极解答:“你们寻找那被钉的纳匝肋人耶稣,他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了。”(谷16:6)
从那个清晨起至今,日日不息,耶稣永享“生活的那一位”之称号。正如其在《默示录》中自我启示的:“我是元始,我是终末,我是生活的;我曾死过,可是,看,我如今却活着,一直到万世万代。”(默1:17-18) 祂保证我们总能找到原则来指导我们看似混沌的生活,这生活明显有经常让人困惑、不能接受、不能理解事件们:各种形式的邪恶、苦难、死亡,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事件们。通过默想复活的奥迹,我们找到了对渴求之意义的答案。
面对我们脆弱的人性,复活宣告变成了关怀与治愈,滋养人的希望去面对生活在个人和全球层面每天给我们带来的可怕挑战。从复活节的角度来看,十字之路(the Via Crucis)被升华为光明之路(the Via Lucis)。我们需要品味和默想痛苦后喜乐,以新光重走复活节之前的所有阶段。
复活节并未消除十字架,而是在这场改变了我们人类历史的神奇决斗中将其击败。即便在我们这个满布诸多十字架的时代,它也唤起了逾越节清晨希望。基督复活并非一种概念、一种理论,而是一个作为信仰基础的事件。祂,复活的那一位,通过圣神,继续提醒我们这一切。使我们即便在人类历史看不到曙光的地方,也能成为祂的见证者。逾越节的希望不会落空。在我们日常旅途中,真正相信逾越节,就意味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藉由被升华,以便以基督徒所具有的温和果敢的力量改变世界。
特别的问候
我热烈欢迎今天上午参加此次接见活动的所有讲英语的朝圣者和游客,尤其是来自英格兰、爱尔兰、安哥拉、肯尼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澳大利亚、中国、中国香港、印尼、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加拿大和美国的。在十一月期间,我们特别为已亡的信友祈求永恒的安息。愿复活的主向他们展现祂的仁慈,愿我们对复活信仰所带来的希望,使我们的眼目和心灵始终朝着天堂的欢乐。愿天主降福你们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