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教宗良十四世周三公开接见教理讲授

—— 圣伯多禄广场,2025年10月22日

2025-10-28 14:46:46 作者:翻译 / 四维团队

禧年2025:“耶稣基督我们的希望”(IV):

基督的复活和当代世界的挑战(II):基督复活,回应人类的悲伤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早上好!欢迎大家!

人们对耶稣基督复活的默观和默想是一件永不完结的事情,人们越是探索它,就越是充满惊奇,就像被一种目不暇接并迷人的光所笼罩。这是生命与喜乐的爆发,改变了事件本身的意义的、从消极到积极;然而,它并没有以引人注目的方式出现,更谈不上是暴力的,而是温和地,隐蔽地,更可说是谦卑的发生。

今天,我们反省基督的复活如何能治愈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弊病:悲伤。有着侵入性和广泛分布性的哀怨伴随着许多人的日常。这是一危险的感觉,有时是深度绝望,它侵入一个人的内心,似乎能战胜任何喜悦的动力。

哀怨剥夺了生活的意义和活力,使生活成了一场没方向和无意义之旅。这非常现实的经历让我们想起了《路加福音》( 24:13-29)中对厄玛乌两位门徒的绝妙叙述,失望和气馁的他们离开了耶路撒冷,抛弃了对已被钉死且被埋葬的耶稣所执有的希望。在故事的开篇展现了人们悲伤的模样:投入了如此多精力之目标的末了,似乎成了他们生命根本的毁灭。他们的希望破灭了;他们的心满是凄凉。在周五和周六这很短暂的时空中,经由这一系列戏剧性的事件,一切都破灭。

这个似非而是的现象真正具有象征意义: 这段伤悲的失败之旅和回归凡俗生活的旅程与光明的胜利、已经完美成就的逾越节之胜利发生在同一天。这两位背对着让其心有余悸的且历历在目的哥尔哥达和十字架上可怕的景象。似乎一切都完了。他们必须回到以前的生活,保持低调,希望不被认出来。

就在这具体此刻,一个旅行者加入了这两个门徒旅途,他也许是复活节去过耶路撒冷的众多朝圣者之一。这是复活的耶稣,但他们不认不出他来。伤悲遮蔽了他们的视线,抹去了主多次许下的承诺:他会被杀死且第三天他会复活。陌生人走近他们,表现出对他们谈话的兴趣。经上说,这两个人“站着不动,看起来很悲伤”(路24:17)。这个希腊形容词是用来描述一种无所不包的悲伤:他们的脸上呈现出全人的瘫痪。

耶稣倾听他们,让他们吐露他们的失望。然后,他非常坦率地指责他们“无知的人啊,为信先知们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如此迟钝!”(v.25),并他通过圣经告诉,基督必须受苦、死亡和复活。希望的温暖在两个门徒的心中重燃,然后当夜幕降临,他们到达他们目的地时,他们邀请神秘的旅伴和他们住在一起。

耶稣接受了,并和他们一起坐在餐桌旁。然后他拿起饼,掰开,递给他们。这时,两个门徒认出了他……但他立刻从他们眼前中消失了(30-31节).掰饼的手势打开了他们心目,被绝望笼罩的视野再次被照亮。然后一切都变得清晰:分享的旅程,温柔而有力的话语,真理的光照……喜乐被重新点燃,能量流回他们疲惫的四肢,感恩回到他们的记忆中。这两位急忙回到耶路撒冷告诉其他人发生的一切。

“主真的复活了”(参 34节)。在这个副词中,确实,我们人类历史的必然结果得以实现。基督徒在复活节相互的这种问候并非巧合。耶稣不是在言语上,而是在行动上复活,他身体带着他受难的印记,这是他对我们爱的永久印记。生命的胜利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触摸的事实。

当我们经历艰难时,愿厄玛乌二门徒意想不到的喜悦成为我们一温馨提醒。是复活的那一位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视角,注入了希望,填补了悲伤的空虚。在心灵的旅途中,复活者与我们同行,为我们而行。他见证了死亡的失败,肯定了生命的胜利,尽管有加尔瓦略的黑暗。历史仍有更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期待。

意识到复活意味着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回归光明,认出拯救了我们的真理。兄弟姐妹们,让我们每天都在复活耶稣的逾越节之惊奇中保持警醒。只有他才能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特别问候:

我热烈欢迎参加今天公开接见的讲英语朝圣者和参访者,特别是来自英格兰、苏格兰、丹麦、芬兰、荷兰、布隆迪、加纳、尼日利亚、乌干达、澳大利亚、巴林、印度、印尼、日本、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中国台湾、泰国、沙特阿拉伯、越南、安提瓜和巴布达、加拿大和美国的。我特别问候并感谢来自英国的“圣父之友”团体,他们捐赠了便携式影音设备供梵蒂冈新闻服务部使用。我希望禧年将继续成为你们所有人灵性更新和在福音的喜乐中成长的时节。为你们和你们的家人,我很高兴呼求天主的智慧、力量与和平的恩赐。

本文标题:教宗良十四世周三公开接见教理讲授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