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圣经问答(申二五-二六章)


2025-10-14 09:56:25 作者:刘铎

1753839447629768.jpg

《申命纪》第二十五章 问答

主题:公正审判、兄弟责任、交易诚信、历史记忆

一、公正审判与合度刑罚(申25:1–3)

问1:经文说如果有罪人应鞭打,为什么要限制为“四十下”?
答:这是出于对人的尊严的保护。虽然他有罪,但仍是“你的兄弟”(即天主子民中的一员),不能过度羞辱他。限制在四十下以内,显示天主的正义与慈悲并重。
(注:犹太传统后来为避免过犯,规定只打三十九下,见格林多后书11:24。)

问2:天主教会如何看待刑罚与人性尊严?
答:教会主张刑罚必须正义、合度并旨在悔改与重建,不能带有报复与羞辱性(参《天主教教理》§2266–2267)。人的尊严不能因犯罪而被否定。

二、动物与人同样应被善待(申25:4)

问3:为何牛打场时不可笼住它的嘴?
答:这是天主教义中体现对受造物的照顾。牛劳苦工作,应有权吃食。保禄宗徒也引用此处经文(格前9:9),说明工人得工价是理所当然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劳者有所得、天主是公义的。

三、代兄立嗣的责任(申25:5–10)

问4:什么是“兄弟婚制”?为什么要这样规定?
答:兄弟婚制(Levirate marriage)是古以色列保障亡兄后代、继承名号与产业的制度。此举保护遗孀不致流离,也使亡者“名不灭于以色列”(参玛窦22:24)。这是一种家族爱与集体责任的体现。

问5:为何那人若不愿履行义务,会被称作“脱鞋者”?
答:脱鞋与吐唾沫的仪式,是对那不愿尽兄弟义务者的羞辱性象征,表明他拒绝家庭责任,破坏以色列传统与信义。他的家庭因此蒙羞。

四、关于检点与节制(申25:11–12)

问6:为何妇女若抓人下体要砍手?是否过于严厉?
答:这一条文强调的是公共场合下的行为节制与对男性生育权的尊重(即民族延续的象征)。虽然条文听起来严苛,但其背景是保护人类根本生命的延续与尊严。
教会今日不再实行此类旧约刑罚,而主张通过牧灵教导来培育节制和尊重的美德。

五、公平交易的法律(申25:13–16)

问7:为何法律要禁止两样砝码与两种升斗?
答:因为这类行为属欺诈,违反正义德行(《天主教教理》§2409)。天主是公义的,祂要求祂的子民在日常交易中也反映祂的正直。
在商业生活中,信友当以公平待人,不谋不义之利。

问8:教会是否也关注商业道德?
答:是的。社会训导强调“交易应以真理与公义为本”,信友在工作、买卖、合约、借贷等行为中,应避免一切形式的不义(参《公义在世界》宗座训令,及《天主教教理》第七诫部分)。

六、不可忘记仇敌的恶行(申25:17-19)

问9:为何要记住阿玛肋克的罪行,并要将其名字从天下抹去?
答:阿玛肋克趁以色列人软弱时暗袭,是对天主子民的敌对行为,也象征了邪恶势力对圣约民族的逼害。命令要将其名字抹去,代表天主要彻底消灭邪恶、保护祂的子民。
但这不是鼓励个人报复,而是提醒我们:“不可忘记”,但应交由天主审判。

问10:天主教如何理解“不可忘记”?是仇恨的记忆吗?
答:不是。教会主张“记忆”是为了警惕与教训,而非仇恨。我们要记住罪恶的历史,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不再重蹈覆辙,学习正义与宽恕。
如圣若望保禄二世所言:“记忆若没有爱德的净化,将成为复仇的工具。”

七、总结与实际应用

问11:我们今日信友如何从本章得到启示?
答:

在审判中要有公正与慈悲,避免羞辱与报复;

在家庭中要承担责任,尤其照顾亲属与弱小者;

在工作与交易中守诚信、守正道,拒绝欺诈;

在历史记忆中存警醒、存信德,不记仇而学宽恕;

在社会生活中,反映天主的正义、公义与慈爱。

申命纪 第二十六章 问答

主题:感恩与奉献、信仰的明认、祝圣的责任、盟约的承诺

一、初熟之物的献仪(申26:1–11)

问1:以色列人为何要将田地的初熟之物献给上主?
答:这是表达感恩的行为。天主把“流奶流蜜之地”赐予他们,百姓以田地初熟的出产作为奉献,表明一切恩惠来自上主,并承认天主是产业的赐予者。这也是一种信德的行动,以最先的果实回应天主的祝福。

在天主教传统中,感恩祭(圣体圣事)正是对天主救恩的回应:“感恩”就是“Eucharistia”,我们把自己的生活连同基督的奉献一起献于祭坛。

问2:为什么要将献仪带到上主“立自己名号的地方”?

答:“上主立自己名号的地方”即圣所,后发展为耶路撒冷圣殿。这代表天主临在的地方,人在那里朝拜、奉献,并更新与天主的盟约。对今日信友而言,这也象征我们在圣堂中、特别在圣体圣事中与天主的相遇。

问3:为何献仪时要朗诵以色列历史?(申26:5–10)

答:这是信仰的宣认(profession of faith),回顾天主如何从埃及救出他们,将他们领入福地。这种信仰回顾不只是历史叙述,更是礼仪中的记忆,让人常存感恩,不忘天主恩德。

✝类似地,在弥撒感恩祭中,信友诵念信经、纪念基督的逾越奥迹,是教会共同信仰的表达与更新。

问4:献初熟之物后应如何生活?

答:不仅俯伏朝拜,更要“与肋未人、外方人一同欢乐享受”上主的祝福。这教导我们信仰不能只停留在祭献,还要延伸为分享与团结,照顾弱小,与人同乐。

二、什一之物的奉献与誓言(申26:12–15)

问5:“第三年”为什么叫做“什一之年”?
答:每三年要特别将田产的十分之一完全分给肋未人(无土地者)、外方人、孤儿与寡妇,这是出于社会公义与慈悲关怀。这也是实践盟约的一部分,天主子民要照顾弱势,成为“圣洁的民族”。

问6:奉献什一之物还要作“祈祷声明”,是为何?

答:这是信德的表达。献者必须向天主陈明:他已恪守诫命、没有占用圣物、没有行不洁的行为。这表示对奉献的尊重,也代表自己是正义而忠诚的子民。

教会教导我们在奉献与善行上要有清洁的动机、敬畏的心和诚实的行为(参《天主教教理》§2447–2454)。

问7:经文提到“没有把圣物献给死人”,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避免异教习俗,如向死者献祭或在丧礼中使用祝圣之物。天主要求祂的圣民在信仰上保持纯洁,不可混杂异教行径。今日信友也应在信仰上避免迷信与非基督宗教的做法。

三、第二篇演词的结论(申26:16–19)

问8:为什么申命纪在这里重复强调“全心全灵遵行”?
答:因为遵守诫命不是表面的礼仪,而是出于真诚的爱与委身。只有“全心全灵”地履行,才能真正回应天主的圣约,成为祂特属的子民。这也预示了新约中对“心灵与真诚”的敬拜(若4:23)。

问9:上主为何要“明认”以色列人为“特属的人民”?

答:因为这是盟约的应许(参出19:5-6)。天主拣选他们,不是因为他们特别强大,而是出于爱与计划,要他们成为“圣洁的民族”、为万民做榜样。这也预示新约中的教会——普世的圣洁子民(伯前2:9)。

四、教会生活中的应用

问10:今日信友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本章精神?
答:

感恩献上:常怀感恩心,把最好的时间、才华、收入奉献给天主;

信仰认信:在祈祷、读经、弥撒中不断回顾与宣认信仰;

关怀弱小:以什一奉献、爱德行动支持教会与贫困兄弟;

圣洁生活:远离不洁行为,诚实地过敬畏天主的生活;

更新盟约:在礼仪中重申对天主的承诺,成为祂圣洁的子民。

结语:

《申命纪》第26章以感恩祭、奉献与认信为核心,呼吁天主子民用整个生命回应祂的救恩。正如我们在弥撒中将饼酒、劳苦与生命奉献给主,信仰不是片段,而是“全心全灵”的响应。

申命纪第25章问答.pdf

申命纪第26章问答.pdf

本文标题:圣经问答(申二五-二六章)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