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教宗良十四世周三公开接见教理讲授

—— 圣伯多禄广场,2025年9月3日

2025-09-08 16:24:52 作者:翻译 / 四维团队

禧年2025:耶稣基督我们的希望 (III):

耶稣的逾越 (V):被钉十字架。"我渴" (若19:28)

亲爱的兄弟姐妹,

在耶稣受难叙述的中心部分,在耶稣生命中最光耀同时也是最黑暗的时刻,《若望福音》给了我们两个包含着一个巨大奥秘的词:“我渴”(19:28),以及紧接着的:“完成了”(19:30)。这是他的临终遗言,但却贯彻了其整个生命历程,揭示了天主子整个存在的意义。在十字架上,耶稣并非以胜利英雄形象出现,而是一位爱的恳求者。他不表白,不谴责,也不为自己辩护。他只是卑微地恳求他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予自己的东西。

被钉十架之主的干渴,不仅是一个受折磨身体的生理需要。它也是,并且首先是一种深切干渴的表达:即对爱的、对关系的、对共融的渴望。 它是天主无声的呼喊,愿与我们分享人性一切,也甘愿被这种干渴征服。一个不羞于乞求一口水喝的天主,因为在这个举动中,祂告诉我们,爱,若是真的,也必须学会恳求,不仅仅是给予。

耶稣说:“我渴。” 以此方式彰显了他自己的也是我们的人性。我们中没谁能自给自足。没谁能拯救他自己。生命的“圆满”不是在我们强壮的时候,而是在我们学会如何接受时。就在那一刻,在从未知的手中接过一块浸过醋的海绵,耶稣宣告说:完成了。爱使自己变为贫困的,正是因此,爱完成了它的工程。

这就是基督似非而是的理论:天主拯救不是藉由作为,而是通过让那人自己行动来拯救。不是用力量击败邪恶,而是将爱的软弱接受到底。在十字架上,耶稣教导我们,人并非在权力中实现自我,而是在对别人的信任和开放中实现自我,即使他们是不怀好意的敌人。得救不是靠自主,而是靠谦卑地承认自己的需要并且自由地表达出来。

按照天主的计划我们人性的实现并不是靠强力的行为,而是靠信任姿态。耶稣并不以惊天动地的方式拯救世人,而是要求祂无法给予自己的东西。正是在这里,真正希望之门向我们打开:如果连天主子都不选择自给自足,那么我们的干渴——对爱、对意义、对正义的渴求——也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真理的标志。

这真理似乎很简单,却难接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奖励自给自足,效率,业绩的时代。然而,福音却告诉我们衡量我们人性的标准不在于我们能得到什么,而在于我们是否能让自己被爱,并在必要时甚至被帮助。

耶稣救恩性地展示给我们,恳求并非不值得,而是一种解救。它是走出罪恶的渊薮, 从而重新进入共融空间之路。自起初,罪恶就产生了羞耻。然而宽恕——真正的宽恕——诞生于我们能面对自己的需要并不再害怕被拒绝的时候。

因此,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干渴也是我们的干渴。这是受伤的人性寻求活水的呼救。而这种干渴并不会使我们远离天主,反而使我们与祂联合。如果我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干渴,我们会发现,即使我们的软弱也是一座通向天堂的桥梁。恰恰是在肯求中 —— 而非在拥有中 ——开启了一条自由之路,因为我们不再假装自己足够。

在兄弟情谊中,在简朴的生活里,在不带羞耻地恳求和没有隐秘动机地给予的艺术中,俗世所不知的一种喜乐诞生了。一种将我们恢复到吾人最初事实的喜乐:我们是为了给予爱和接受爱而被创造的受造物。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我们在耶稣的干渴中可以认出我们所有人自己的干渴。并学会没有什么比能够说“我需要”更人性,更神圣的了。 让我们不要害怕去恳求,尤其是在我们觉得自己不配的时候。让我们不要为伸出求援之手而羞愧。恰恰就在那里,在那个谦卑的姿态中,隐藏着救援。

呼吁

来自苏丹,特别是达尔富尔地区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在埃尔法什市,许多平民被困在城市中,成为饥饿和暴力的受害者。在塔拉辛,一场毁灭性的泥石流造成了人员死亡,留下了悲痛和失望。而且,似乎这还不够,霍乱的蔓延正威胁着数百万人。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惦记苏丹人民,特别是家庭、儿童和流离失所者。我为所有受害者祈祷。我衷心像领导人和国际社会发出真诚呼吁,确保人道主义走廊畅通无阻并实施协调一致的行动,阻止这场人道主义灾难。是时候开始在苏丹各派之间进行认真、坦诚和包容的对话,以结束冲突,给苏丹人民带来希望、尊严和和平。

特别问候:

我问候参加今天接见活动的所有讲英语的朝圣者和游客,特别是来自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北爱尔兰、奥地利、丹麦、马耳他、荷兰、瑞士、喀麦隆、澳大利亚、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越南和美国的团体。

我请大家和我一起为在苏丹马拉山脉最近发生的泥石流中的受害者祈祷。让我们祈求全能者赐予所有遇难者永恒的安息,并赐予他们的家人安慰和力量。即使在这样的悲剧中,愿我们绝不要对天主对我们的爱失去希望。我呼求全能天主的降福临于你们和你们的家人。

本文标题:教宗良十四世周三公开接见教理讲授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