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良十四世周三公开接见教理讲授
2025-08-17 17:17:08 作者:翻译 / 四维团队
2025禧年:耶稣基督我们的希望(III):
耶稣的逾越节(II):出卖者。“难道是我吗?”(谷14:19)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
让我们继续在福音学校里前行,领略耶稣在他生命最后几天的事迹。今天,我们将停留在一个既亲密的、戏剧性的,同时又无比真实的情景: 逾越节晚餐期间,耶稣预示十二中将有一人要出卖他: “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与我同食的要负卖我。”(谷14:18)
措辞强硬。耶稣说这些话不是为了谴责,而是为了表明,真实的爱不能没真理。不久之前经过了一番精心准备的晚餐厅,突然笼罩在由疑问、猜疑和脆弱所交织的痛苦沉默中。当背叛的阴影笼罩在最亲密的关系时,这是我们也熟知的痛苦。
然而,耶稣讲述即将发生之事的方式却很出人意料。他没有提高嗓门,没有用手指指点点,也没有说出茹达斯的名字。他的言谈方式使得每个人都能扪心自问。而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圣马尔谷告诉我们:“他们就都忧闷起来,一个一个的问他说:‘真的不是我吧?'”(谷14:19)。
亲爱的朋友们,这个问题——“真的不是我?”——或许是我们能够向自己提出的最真诚的问题之一。这不是一个是否无辜的问题,而是发现自己软弱的门徒提出的问题。这不是有罪者的哀号,而是那些渴望爱却意识到可能造成伤害者的低语。正是在这种觉察中,救赎的旅程开始了。
耶稣并没有为了羞辱而进行谴责。他说出真相,因为他想要拯救。而为了得救,感悟是必须的: 感悟到自己卷入其中,感悟到无论发生什么自己仍被爱着,感悟到邪恶虽真实存在但并不拥有最终的支配权。唯有那些知晓深爱真相的人,也能接受背叛的伤痛。
门徒们的反应并非愤怒,而是悲伤。他们并非愤怒,而是哀痛。这痛苦源自于可能真的摄入。而正是这种悲伤,如果以真诚的态度去接纳,会成为悔改的起点。《福音》并不教导我们否认邪恶,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为重生的痛苦契机。
接着,耶稣加了一句困扰我们但使我们思考的话: “但负卖人子的那人是有祸的!那人若没有生,为他更好”(谷14:21)。这些是严厉的话,但必须准确理解: 它不是诅咒,更是一种痛苦的呼喊。在希腊语中,“祸”的发音类似于哀叹,是“唉”的一种表达,饱含真诚而深切的同情。
我们习惯了评判。相反,天主接纳苦难。当他看到邪恶时,他不会去报复,而是感到悲心。而“他最好没有生”这句话并非先验的谴责,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认同的一个真理: 如果我们否认生育我们的爱,如果藉由背叛我们变得对自己不忠实,那么我们确实会失去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从而将自己排除在救恩之外。
然而,正是在最黑暗的时刻,光明并未熄灭。相反,它开始闪耀。因为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如果我们让自己被基督的痛苦触动,那么我们最终就能重生。信仰并未免除我们犯罪的可能性,但它始终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出路: 那就是慈悲。
耶稣并不因我们软弱而愤慨。他深知,没有友谊能完全免受背叛的风险。但耶稣继续信任。他继续与门徒们同桌而坐。即使知道有人会负卖他,他依然不放弃掰饼祈祷。这就是天主无言的力量: 他从未放弃爱的餐桌,即便他知道自己终被孤单地遗弃。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我们今天也可以真诚地自问:“真的不是我吗?”不是为了感到被指责,而是为了在我们心中为真理开辟一空间。救恩从这里开始: 意识到我们可能是那些终止对天主信赖的人,但我们也可能是那些凝聚信赖、护卫信赖并使之更新的人。
最后,这就是希望: 知道即使我们辜负了(天主),天主也绝不辜负我们。即使我们背叛了祂,祂也绝不停止爱我们。如果我们允许自己被这种爱所触动 —— 谦虚的、受伤的,却始终忠诚爱——那么我们就真正地能获得重生。并且我们开始不再作为背叛者,而是作为始终被爱着的孩子去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的问候:
我问候所有参与今日公开接见活动的说英语的朝圣者和游客,特别是来自英格兰、匈牙利、马耳他、肯尼亚、南非、乌干达、赞比亚、印度、印尼、伊拉克、耶路撒冷、菲律宾、越南、巴巴多斯以及美国的各团体。在我们准备在8月15日庆祝圣母荣召升天大节日之际,我将你们和你们的家人托付于圣母的仁慈照顾。由她的代祷,使你们能在软弱中得到力量,在试炼中得到慰藉,并享有她儿子耶稣基督赐予的喜乐与平安。天主降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