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圣经问答(出十七-十八章)


2025-07-26 10:30:53 作者:刘铎

《出谷纪》第十七章 问答

第一部分:击石出水

问 1:以色列子民为何在勒非丁与梅瑟争吵?
答:因为他们在旷野中没有水喝,极其口渴,于是抱怨梅瑟将他们从埃及领出来,是要使他们、子女和牲畜渴死。

问 2:以色列子民对梅瑟的抱怨,实际上是在试探谁?
答:他们其实是在试探上主,怀疑祂是否真的与他们同在。

问 3:梅瑟向上主呼号后,上主给了什么指示?
答:上主命令梅瑟带着长老,手拿击打尼罗河的棍杖,走到曷勒布的磐石前,并在那里击打磐石,使水从石中流出,供百姓饮用。

问 4:梅瑟给那地方起了什么名字?为什么?
答:梅瑟给那地方起名为“玛撒”(意为“试探”)和“默黎巴”(意为“争吵”),因为百姓在那里争吵并试探上主。

问 5:磐石出水预表了什么?
答:在新约中,圣保禄宗徒解释,这磐石预表了基督(参见格前10:4),祂从自己内流出生命之水,使信徒得以重生与滋养。

第二部分:与阿玛肋克人作战

问 6:谁攻击了以色列子民?
答:阿玛肋克人来袭击以色列人,在勒非丁与他们交战。

问 7:梅瑟为战斗做了什么安排?
答:他命若苏厄挑选壮丁应战,自己则手持天主的棍杖上到山岗顶上祈祷。

问 8:梅瑟举手祈祷与战况有何关系?
答:每当梅瑟举手,以色列人就得胜;当他放下手,阿玛肋克人就占上风。这表明祈祷是胜利的关键。

问 9:当梅瑟举手疲乏时,谁来帮助他?
答:亚郎和胡尔扶住他的手,使他能持续举手祈祷直到日落。

问 10:战斗的结果如何?
答:若苏厄带领以色列人击败了阿玛肋克人,上主也发誓要世世代代与阿玛肋克作战。

问 11:梅瑟为纪念此役做了什么?
答:他筑了一座祭坛,称之为“雅威尼息”(意为“上主是我的旌旗”),以感恩并纪念天主的得胜。

灵修反思:

问 12:这章教导我们在困境中应如何面对困苦?
答:我们应信赖天主,持守信德,并用祈祷仰望祂的帮助,而不是抱怨或试探祂。

问 13:为何梅瑟的祈祷如此关键?
答:这表明属灵的战斗胜过肉身的力量,天主的助佑依赖信德与恒心的祈祷。梅瑟的举手象征持续不断的代祷。

问 14:我们今天如何效法梅瑟和若苏厄?
答:我们要像若苏厄一样勇敢奋斗,像梅瑟一样祈祷依靠天主,并如亚郎与胡尔一样扶持教会中的领袖和祈祷者。

 《出谷纪》第十八章 问答

一、耶特洛来见梅瑟

问 1:耶特洛是谁?他为什么来见梅瑟?
答: 耶特洛是梅瑟的岳父,是米德杨的司祭。他听说了天主如何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奇事,就带着梅瑟的妻子漆颇辣和两个儿子来见梅瑟,并感谢天主的救恩。

问 2:梅瑟的两个儿子名字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含义?
答:长子名叫革尔熊,意指“我在外方作了旅客”。

次子名叫厄里厄则尔,意指“我父亲的天主是我的救援”。这表达梅瑟对天主拯救的深刻感恩。

问 3:耶特洛听了梅瑟的叙述后,有什么反应?
答: 耶特洛为天主所行的奇迹而喜乐,称颂上主是至高的天主,并为以色列人献上全燔祭和牺牲,表示他敬拜天主,并与以色列长老们一同在天主前共享筵席。

二、耶特洛的建议

问 4:梅瑟当时每天在做什么?

答: 梅瑟从早到晚坐着,亲自审断百姓之间的案件,向他们传授天主的法律与道理。

问 5:耶特洛如何评价梅瑟的作法?他提出了什么建议?
答: 耶特洛指出梅瑟的做法“太重了”,不但自己疲乏,也使百姓劳累。他建议梅瑟设立分级制度,让敬畏天主、诚实可靠的男子担任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分担审判职责,只把重大案件带到梅瑟面前。

问 6:梅瑟是否采纳了岳父的建议?结果如何?
答: 是的,梅瑟听从了耶特洛的忠告,任命了各级领导人处理案件,这样他就不再独力承担重任,百姓也能更有效率地获得审判。

问 7:这段经文向我们传达了哪些灵修教训?
答:协作与分担的重要性:领导不能孤军奋战,需依靠他人帮助管理事务。

敬畏天主与诚实的品质是服务者的重要条件。

属灵领导也需聆听他人的智慧:梅瑟虽为天主所召的领袖,却虚心接纳岳父的建议。

天主愿意透过外邦人(如耶特洛)成就祂的旨意,显示天主的救恩是普世性的。

出谷纪第18章问答.pdf

出谷纪第17章问答.pdf

本文标题:圣经问答(出十七-十八章)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