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圣经问答(出十五-十六章)


2025-07-25 09:05:14 作者:刘铎

《出谷纪》第十五章 问答

一、凯旋歌:梅瑟和百姓对天主的颂赞

问1:以色列子民在脱离埃及军队追击之后,首先做了什么?
答: 他们由梅瑟带领,向上主唱了一首凯旋之歌,赞美祂的大能和救恩。

问2:凯旋歌中,百姓如何形容上主?
答: 他们称上主为「我的力量和保障」、「我的救援」、「战士」,并赞美祂的名是「雅威」(意即“我是”)。

问3:凯旋歌强调了上主怎样的行动?
答: 强调祂战胜了法郎的军队,将马和骑士投于海中,以右手显大能,拯救了以色列子民。

问4:以色列子民如何表达他们对上主作为的惊叹?
答: 他们说:“上主,众神谁可与你相比?”表达对天主圣洁与奇迹的敬畏。

问5:凯旋歌预示了哪些民族将因以色列人的胜利而惧怕?
答: 培肋舍特人、厄东酋长、摩阿布首领,以及客纳罕居民都将因此战栗不安。

问6:诗歌结尾预言以色列人将被带往何处?
答: 上主将带他们进入祂为产业所预备的圣山和圣所,即未来的耶路撒冷圣殿的象征。

问7:米黎盎和妇女们在凯旋歌中的角色是什么?
答: 米黎盎是女先知,也是亚郎的姊妹,她带领众妇女以鼓舞蹈,呼应凯旋歌,赞美上主。

二、玛辣:水的试探与天主的医治

问8:以色列人在红海事件后走了几天没有找到水?
答: 他们在旷野中走了三天没有找到水。

问9:为什么玛辣的水不能喝?这个地名有什么含义?
答: 因为水苦,玛辣(מָרָה)在希伯来语中意为“苦”。

问10:上主如何借梅瑟使水变甜?
答: 上主指示梅瑟将一块木头投入水中,水就变甜了。

问11:在玛辣,上主借此事件对百姓做了什么?
答: 上主给他们立法律和典章,也试探了他们的信德。

问12:上主向百姓应许了什么条件性的祝福?
答: 如果他们听从祂的命令,行正义的事,就不会遭受埃及所受的灾殃,因为祂是「医治他们的上主」。

三、厄林:安息与补给之地

问13:以色列人从玛辣离开后到了哪里?那里有什么?
答: 他们到了厄林,那里有十二股水泉和七十棵棕树,他们在那里靠水安营。

问14:厄林的景象象征了什么?
答: 象征天主的宽仁和眷顾——十二泉可象征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七十棵棕树可象征民族的丰盛与安息。

灵修反思

问15:这一章如何帮助我们在信仰生活中坚持信赖上主?
答: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干渴时,要像梅瑟一样呼求天主,相信祂会供应;要记得祂昔日的大能和救恩,就能在困苦中继续信靠祂。

问16:凯旋歌如何激励我们每日的祈祷?
答: 凯旋歌是一首感恩与信德的诗歌,提醒我们要时常记住并赞美天主的作为,借颂赞巩固我们的信德。

《出谷纪》第十六章 问答

玛纳与安息日的教育

1. 问:以色列子民为什么再次抱怨梅瑟和亚郎?
答: 因为他们在旷野中没有食物,怀念在埃及吃饱的日子,担心自己会在旷野中饿死。

2. 问:上主听见了百姓的怨言后,作了什么回应?

答: 上主宣布将从天上降下食物,即“玛纳”,并在晚上赐下肉食(鹌鹑),以试探他们是否遵守祂的法律。

3. 问:“玛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它的外观和味道如何?

答: “玛纳”在希伯来文中有“这是什么?”的意思,因以色列人初见时不认识。它像白色胡荽种子,味道如蜜饼。

4. 问:上主为什么规定百姓每天只收取当天所需的玛纳?

答: 为了教导他们依靠天主每日的供应,不囤积、不贪婪,同时培养信德与顺服。

5. 问:那些违反命令、留玛纳到第二天的人发生了什么?

答: 玛纳长虫变臭,显示出不听命的后果,以及天主对不信赖祂的行为不悦。

6. 问:第六天的玛纳为何要收双倍?

答: 因为第七天是上主所祝圣的“安息日”,那天不许收玛纳,预先准备是为了守圣日。

7. 问:百姓是否完全遵守安息日的命令?

答: 不完全,有人第七天仍去收玛纳,什么也找不到,显示出人心的悖逆与信德的不足。

8. 问:“安息日”的设立有什么属灵意义?

答: 它是天主给人休息的恩典,也是纪念天主创造与救赎的日子,强调敬主、信赖与依附。

9. 问:玛纳如何成为天主照顾子民的标记?

答: 玛纳每日供应,持续四十年,直到进入应许之地,显明天主的慈爱、忠信与供应。

10. 问:上主命令保留玛纳做什么?

答: 要放在上主面前,作世世代代的记号,使后代子孙记得天主在旷野中如何供养他们。

11. 问:“玛纳”与新约中有什么联系?

答: 玛纳是预像,是预示耶稣基督这真正从天降下的“生命之粮”,即圣体圣事(参若6:31-35)。

12. 问:“玛纳”教导我们今日在信仰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答: 要信赖天主每日的供应、不可贪恋世俗、敬守主日圣化、牢记感恩、不忘天主的慈恩。

出谷纪第16章问答.pdf

出谷纪第15章问答.pdf

本文标题:圣经问答(出十五-十六章)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