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福音分享(丙年)


2025-07-12 15:50:25 作者:小天使神父 来源:信德网

亲爱的弟兄姊妹!

今天,我们恭读了《圣路加福音》第十章25-37节,这段著名的经文讲述了“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神父愿与大家一同深入默想这篇福音,并从中汲取灵性滋养,使我们的信仰生活更加丰盈。

谁是我的近人?——天主爱的延伸

“老师,我该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呢?”这个精于法学的人向耶稣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灵魂深处的渴望。耶稣没有直接回答,反而将他引向法律的核心:“你要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并爱近人如爱你自已。”(路10:27)这正是天主诫命的精髓,也是我们获得永生的不二法门。

然而,人性的软弱和自私常常使我们陷入困惑:“谁是我的近人呢?”我们常常把“近人”限定在自己的亲朋好友、同宗同族,甚至是那些与我们有利益关系的人。但是,耶稣用一个感人至深的比喻,彻底颠覆了我们对“近人”的狭隘理解。这个比喻不仅挑战了当时社会对“近人”的界定,也深刻地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爱的偏狭认知。

司祭与肋未人:规避的诱惑

比喻中的司祭和肋未人,都是当时社会中受人尊敬的宗教人士,他们理应熟稔梅瑟法律,并以身作则。然而,面对那个被打得半死不活、赤身露体、血迹斑斑的受害者,他们却选择了“从旁边走过去了”。这不禁让我们深思:他们为何如此?

或许,他们是害怕沾染不洁而无法执行圣职,因为梅瑟法律规定接触尸体或血液会使人不洁(肋未纪11:24-25)。或许,他们急于赶路,忙于自己的事务,认为帮助一个陌生人会耽误他们的行程。又或许,是出于一种人性的冷漠和自保,害怕被卷入麻烦,或者担心自己也会遇到强盗。这些看似“合理”的借口,却让他们错失了实践爱德的良机。

这让我们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曾像司祭和肋未人那样,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我们是否也曾以各种借口,规避爱的责任?《圣雅各伯宗徒书》毫不留情地指出:“如果兄弟或姊妹赤身露体,缺少日用食粮,你们中有人给他们说:‘平安去罢!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要用的,有什么益处呢?”(雅2:15-16)这明确告诉我们,没有行为的信仰是死的,空洞的祝福远不如实际的帮助。

撒玛黎雅人:超越界限的爱德

然而,一个撒玛黎雅人——在犹太人眼中被视为异教徒、叛教者,甚至比外邦人更受鄙视的人——却“动了怜悯的心”。他所做的,远超我们所能想象。他没有丝毫犹豫或嫌弃,反而立即上前:

亲力亲为的治疗: 他用随身携带的油和酒倒在伤处,这是当时常见的治疗方法,油可以滋润伤口,酒可以消毒。然后,他仔细地包扎好了伤口。这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伤者的体恤。

牺牲自己的资源: 他扶伤者骑上自己唯一的牲口,这意味着他自己要步行。这不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将自己的便利置于他人需要之下的无私。

持续的照料与承诺: 他把伤者带到客店,亲自照料了一夜。第二天,又拿出两个银币交给店主,这相当于普通工人两天的工资,并郑重承诺:“请你小心看护他!不论额外花费多少,等我回来的时候,必要还给你。”这不仅是物质上的慷慨,更是对伤者康复的持续关心和负责到底的承诺。

这个撒玛黎雅人的行为,完美诠释了“爱近人如爱自己”的真谛。他的爱,超越了民族、宗教、社会地位乃至历史恩怨的界限。他所付出的,不仅是物质的帮助,更是发自内心的怜悯和无私的牺牲。这正是天主的肖像,因为天主“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玛5:45)。他没有问“这是谁”,而是问“我能为他做什么”。

大自然的启示与圣人的芳表谦卑的橄榄树与慷慨的葡萄树

在大自然中,我们也常能看到爱的启示。譬如,橄榄树,从不炫耀它的果实和价值,却默默地奉献出珍贵的橄榄油,可以用来治疗伤口,也可点亮油灯,带来光明。这正如撒玛黎雅人一样,不求回报地付出。而葡萄树,更是将自己的汁液化为美酒,滋润人心,象征着牺牲与奉献,如同基督的圣血为我们所倾流。它们都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无私的给予,是自我牺牲,是结出果实,而不是枯萎在自己的枝干上。

圣方济各亚西西:万物的近人

提及圣人,我们不能不想到圣方济各亚西西。他将一切受造物都视为自己的弟兄姊妹,与小鸟、豺狼交谈,呼唤太阳为“兄弟”,月亮为“姐妹”。他深刻理解到,我们与所有受造物都是天主大家庭的一员,都应互相关爱。他的生命,正是“爱近人如爱自己”的活生生写照,而且将“近人”的范围扩展到了万物。他的谦卑、贫穷和对万物的爱,使他成为继基督之后,最能体现天主无限慈爱和怜悯的肖像之一。

圣施礼华:在日常中实践爱德

现代圣人圣施礼华教导我们,成圣的道路就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他常说:“你们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把福音的种子散播出去。”这提醒我们,爱德的实践并非只限于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在于我们对身边人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善意的话语、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每一份无私的帮助。在平凡中活出不平凡的爱,这正是基督徒的召叫。

我们的信仰生活:成为慈善的撒玛黎雅人

亲爱的教友们,耶稣最后对那个法学士说:“对了,你也照样去做吧!”这句话也是对我们每个人说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道理的层面,更要付诸行动。教宗方济各也一再强调,教会要成为一个“野战医院”,走出去,触碰那些受伤和被边缘化的人。

敞开你的心扉,拓展你的视野: 问问自己,“谁是我身边的弱小者?谁是我能伸出援手的人?”也许是生病的邻居,也许是遇到困难的同事,也许是街头无家可归的人,也许是教会团体中需要关怀的独居老人。我们要以基督的眼光去看待他人,识别出隐藏在各种境遇中的“近人”。

超越自我设限与恐惧: 不要被偏见、害怕、便利或世俗的观念所阻碍。爱的行动,往往需要我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放下自身的利益和考量。

爱不是感觉,而是行动,更是意志的决断: 爱的诫命并非单单指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意志的决定和具体的行动。如同撒玛黎雅人,他不仅动了怜悯之心,更付出了实际的帮助,这是一种选择,一种牺牲,一种将他人置于自身之上的崇高意志。

效法基督——我们最伟大的“慈善的撒玛黎雅人”: 耶稣基督,才是我们最伟大的“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祂降生成人,进入我们罪恶与痛苦的世界,为我们受苦受难,在十字架上倾流宝血,只为拯救我们这些罪人。祂没有因我们的罪过和不配而离弃我们,反而因无限的爱而来到我们中间,治愈我们的创伤,将我们带回天父的家园。

圣言的滋养与圣事的恩宠

我们作为教会的成员,有幸通过圣言的滋养和圣事的恩宠,尤其是圣体圣事,与基督紧密结合。在领受圣体时,我们领受的正是那为我们牺牲的基督的身体和宝血,祂是爱的最高体现。这份恩宠赋予我们力量,去活出祂的爱,成为他人生命中的“慈善的撒玛黎雅人”。《天主教教理》明确指出:“爱德是那使爱近人的行为导向天主的德行,它保证并净化我们爱人的能力。”(《天主教教理》1829条)

亲爱的兄弟姊妹,让我们在祈祷中,常常祈求天主赐予我们怜悯的心,如同祂的圣子耶稣一样。愿我们都能像慈善的撒玛黎雅人那样,不问身份,不计回报,不惧困难,成为天主爱在世上的延伸,为近人带来希望和治愈,最终获得那永恒的生命。阿们。

本文标题:常年期第十五主日福音分享(丙年)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