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良十四世周三公开接见教理讲授

—— 圣伯多禄广场,2025年5月21日

2025-05-27 18:53:51 作者:翻译 四维团队 来源:信德网

"耶稣基督我们的希望"II:耶稣的生活·比喻VI:撒种者

"耶稣用比喻对他们讲论了许多事"(玛13:3a)

亲爱的弟兄姊妹:

我很高兴在这首次公开接见中欢迎你们。今天我将延续教宗方济各开启的禧年教理讲授系列,主题为"耶稣基督我们的希望"。

今天让我们继续默想耶稣那帮助我们重拾希望的比喻,因为它们向我们展示天主如何在历史中作为。今天我愿意重点讲述一个独特的比喻,因为它有点像所有比喻的序言——撒种的比喻(参玛13:1-17)。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叙述让我们认识耶稣的沟通方式,这很大程度上使我们懂得如何在今日宣讲福音。

每个比喻都讲一个取材于日常生活的故事,但却它想告诉我们更多,让我们了解更深的意义。比喻令我们发问,邀请我们超越表象。面对给我所讲的故事或所呈上的图像,我当自问:在这故事中我在哪儿?这图像对我的生活有何启示?准确的说, "比喻"(parable)一词源自古希腊动词"paraballein",意为"抛掷在......前"。比喻将真理掷于我面前,激起我省思。

撒种比喻精确地讲解了天主圣言的活力及其产生的效果。真的,福音的每一个词都如同撒入我们生命土壤的种子。耶稣多次以种子形象,赋予不同意涵。在《玛窦福音》的十三章中,撒种比喻开启了一系列简短的比喻,其中的一些恰到好处地讲论在田地里所发生的事:如麦子与莠子、芥子、藏有珍宝的田地等。那么,这土壤是什么?是我们的心灵,也是世界、团体、教会。实际上,天主的圣言引发每个事实并使之富有成果。

在开始,我们看到耶稣走出家门,集合了一大群人围绕着他(参玛13:1)。祂的话语充满魅力且激发人省思。 这些人中很明显有着许多不同的生活的境遇。耶稣的话普泽众生,却它却在每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工作。这个场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比喻的意义。

一位相当不同寻常的播种者去播种,竟不关心种子落在哪里。 他甚至将种子播种在不容易结果的地方:在路上、在石头地里、在荆棘丛中。。这态度令听者诧异,且不禁发问:为何如此?

我们习惯于精打细算(并且有时确有必要),但爱不在此列!这位"挥霍"的播种者的做事方式,正是天主爱我们之方式的写照。诚然,种子命运确实也取决于土壤对他的接纳它的方式以及种子自身所在的环境,但在耶稣讲给我们的这个比喻中,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天主将圣言的种子遍撒于各种境遇,即在我们任何的境遇中——在我们浮躁和心烦意乱的时候、在我们让自己热衷的事物冲昏头脑的时候,或被我们生活的烦恼所累的时候,但也有我们喜欢并欢迎(圣言)的时候。天主确信并希望,种子终将开花。这是祂如何地爱着我们:祂不等我们成为完美沃土,但祂却总是慷慨赐下祂的话语。或许正是藉由看到这份对我们信任,能点燃我们成为良田的渴望。这是希望,根植于天主的仁慈与慷慨的希望。

在描述种子结果的方式中,耶稣也在述说自己的生命。耶稣是圣言,是种子。种子为结出果实必须死去。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天主甘愿为我们"浪费",耶稣甘愿赴死以转化我们的生命。

梵高漂亮的画作《夕阳下的播种者》浮现在我脑海。烈日下播种者的形象也向我诉说着农民的辛苦劳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播种者的背后,梵高描绘了已经成熟的谷物。这似乎对我来说是希望的形象:无论如何,种子已然结果。画面中心不是播种者(他偏居一侧),而是占据主导的太阳的形象——这或许提醒我们推动历史的始终是天主,即便祂有时看似缺席或遥远。正是这太阳温暖土地,催使种子成熟。

亲爱的弟兄姊妹,今日天主圣言正到达我们生活的哪个情景?让我们祈求天主赐予恩宠常能接纳这种子即祂的言语。若自觉我们并非良田沃野,切莫气馁,当恳请天主在我们作更多的工作,使我们成为膏腴之地。

呼吁

加沙地带局势日益令人忧心和痛苦。我再次恳切呼吁:允许人道救援物资进入,终止冲突,终止正在由儿那些童、老人和病人为此付出的令人心碎的代价。

特别问候:

欢迎讲英语朝圣者和参访者,特别是来自英国、爱尔兰、匈牙利、挪威、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蒙古、菲律宾、韩国、越南、加拿大、美国的朝圣者和参访者。特别问候:圣安妮西圣若瑟修女会、帕罗廷传教修女会、圣热罗尼莫·艾米利亚尼孝女会、"基督之侣"团体、凯里教区朝圣者,以及圣佳仙中心的国际青年志愿者团体。祈愿这希望的禧年成为你们与你们的家庭蒙受恩宠、灵性更新的时期,我呼求主耶稣的喜乐与平安降临到你们大家身上。

本文标题:良十四世周三公开接见教理讲授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