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生态与公平唇齿相依,默观及怜悯必不可少
2020-09-15 09:15:38 来源:梵蒂冈新闻网
穷人
(梵蒂冈新闻网)人们可以选择陷入消费的焦虑,罔顾丢弃和浪费的丑闻,导致环境毁灭、生灵涂炭;抑或者,人们也可以选择不急不躁,亲自承担起人类和大地的各种问题。后者拥有类似于慈善撒玛黎雅人的目光,愿意「照顾遭遇不幸的陌生人」。教宗方济各于9月12日在梵蒂冈保禄六世大厅接见《愿祢受赞颂》团体成员时重申了这些概念。
教宗在本次接见中首先指出,「忽视受造界和社会不公,两者互相影响」。换言之,生态与公平唇齿相依。我们「需要以真心实意来应对当前气候混乱的根本原因。泛泛的承诺有所不足;不能只顾自己选民或投资人当下的意愿,而要目光长远,否则历史不会原谅」我们。
真正热爱环境的人具备两种特征,即:「默观」的能力和「怜悯心」。教宗阐明,「今天我们周遭的大自然不再受人欣赏,而是遭到『吞噬』。看待事物的目光总是快速、抽象又肤浅。病态地消费乃是我们的一大弊病。我们汲汲营营于最新的『应用程序』,却不知道邻居的姓名,无法分辨树木的差异。更严重的是,这种生活方式令人失去根基,对施惠于己的人毫无感激之心。为了不遗忘,需要回归默观;为了不迷失于众多无用的俗物之中,需要找回宁静;为了避免心灵生病,需要停下脚步」。
这种默观会「促成行动」。教宗表示,「每个人多少都能把人性贪婪所玷污的世界,变成造物主所愿的美好现实」。这其中蕴含了「怜悯」的能力,一种以天主的目光看待一切的情感。教宗说:「尽管我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犯错,天主始终把我们视为祂钟爱的儿女。」怜悯心不同于「大发慈悲」,而是能「与他人缔造新的关系」。
事实上,「我们的怜悯心是抵抗冷漠这种传染病的最佳疫苗」。一个人若是心生怜悯,便能从「事不关己」转变成「重视他人」。「世界需要这份实际又有创意的爱德,需要人们不在屏幕前发表评论、却肯弄脏自己的手,移除变质坏去的部分,恢复尊严。拥有怜悯心是一种选择:它意味着选择不再敌视任何人,却把人人看作自己的近人」。
教宗最后总结道,「心怀怜悯的人每天都艰辛地博斗,对抗丢弃他人和浪费资源的情况」。粮农组织的统计显示,发达国家每年丢弃十几亿吨的食物。教宗称这现象「令人发指」,并且说:「让我们互相扶持、一起奋斗,对抗丢弃和浪费。我们要选择兼顾发展与公平的政策,让所有的人获得发展并维持可持续性,好使人人不缺乏栖身之地、新鲜空气,以及他有权喝的水、有权吃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