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德国神长教友疫情期间的生活与思考
2020-06-12 11:38:56 作者:信德编辑部
编者按:在不少中国人心中,德国几乎是高效有序、严谨匠心的代名词。在欧洲的抗疫战场中,德国无疑是一位“优等生”,以其较早出现病例但长期零死亡的成绩,赢得赞誉。信德网联系了中国教会的老朋友——“德国天主教中国中心”,请他们分享疫情期间的生活。
德国奥古斯丁市的圣言会修院里的大教堂的圣神降临节的弥撒
疫情在德国
一月末,德国慕尼黑附近出现首宗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后来随着部分地区从二月到三月初狂欢节庆祝活动的举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增感染病例。罗伯特·科赫研究所(联邦政府在疾病监测和预防领域的中央机构)在二月底将新冠病毒流行病对德国的风险从低级升为中级,在三月份升为高级风险。三月中旬已经有首发死亡病例,德国联邦政府命令取消大型活动。三到四月在德国全境都出现感染病例,很快就无法追踪到感染链了。
在圣奥古斯丁中国中心不远的一所养老院爆发集体感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人和工作人员,并有一部分老人相继去世。中国中心也受到了影响,并预防性地取消或推迟了所有活动。接着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接触的限制。从五月初开始措施又一步步的松弛,原来有18万多感染病例,现大部分已痊愈。
中国中心工作人员坦言,当新冠在中国爆发的时候,德国人没有想到它也会对自己造成影响。随着疫情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爆发,边界逐渐关闭并且德国的病例数量增加时,人们才看到情况的严重。“在中国中心我们看到了疫情蔓延的可能性,从三月中旬起我们开始在家办公,取消所有公开的活动和约见拜访者。为此,我们可以专注于出版物和一些长期遗留下来需要去做的东西。”
中国中心负责人万廉神父说:“我们注意到中国教会抗疫期间迅速慷慨的反应,中国神长教友已经为武汉和国内其他地区捐赠不少物资和金钱之后,还伸出援手,大力支持意大利北部地区患者以及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欧洲的教友不会忘记这些善举。中国神长教友做了非常好的榜样:不只看到自己国内的痛苦和需求,而更注意到他人在远处的困难与急需。我们中心也收到了中国神长教友及新教界朋友为我们筹集的医用防疫物资,再次感谢你们的团结友爱精神。”
疫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限制措施发布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很多人只能在家办公,医院禁止探访,幼儿园和学校关闭,家长必须在家辅导孩子的网上课程。
中国中心的“中国女婿”分享了他家的抗疫经历:Jan(中文名:郭世源)先生的妻子是中国人,夫妻俩有一个两岁半的儿子。他们了解中国疫情的严重,因此预见性地没有把儿子送去幼儿园。“疫情期间我们更加注重个人卫生,比如更勤洗手和习惯性地戴口罩。我们全家最后一次在外面参加的弥撒是1月23日,之后只有通过网络方式参与。”
疫情期间,中国中心的Katharina(中文名:范雅玲)女士经历了父亲的去世和特殊的葬礼。她90岁的父亲在4月6号开始发高烧,因此他必须住进医院,但家人不得陪同,老人自己躺在救护车里。她回忆道:“更糟糕的是,我父亲只能依靠别人的帮助并且不再能说话。头几天我们全家倍感艰难,我突然感觉到与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中国经历过同样事情的许多家庭紧密相连。关于父亲的情况,我们也只能询问医生和护士。同时我们也非常感恩,至少医生和护士还在他身边。四天之后我父亲的状况急剧恶化,医生告诉我们:老人住院期间核酸检测为阴性,可以允许我们中的一个人陪他。这对我们已经是很大的安慰了。在适当的保护措施下,我被允许每天去探望父亲,直到父亲于4月15日去世。葬礼是在两天后的一个很小的家庭圈子中举行的。我父亲一直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最后的葬礼完全符合他的性格。”
疫情下的信仰生活
据万廉神父介绍,莱茵区华人教友们在听到新冠病毒的消息之后,热烈讨论是否该取消原定于2月2日的华人团体新年春节庆祝活动。当德国人还没有很注意在中国爆发的疫情时,华人教友就警惕起来,越来越担心疫情在德国暴发。于是决定,一旦在德国有1例确诊的感染者,就取消教友团体的春节活动。疫情期间,华人教友团体通过网络、微信群等方式参与弥撒和聆听讲道,一直到现在。
当感染蔓延时,德国宣布停办所有聚会。但北威州政府没有禁止教会举行弥撒,而是和教会协商,如何避免疫情传染。教会全面配合,科隆总教区允许神父们做共祭弥撒,但是教友们均不可参加。教堂大门开放,以便提供教友们做个人祈祷。神父们也为教友提供修和圣事,但是按照规定保持距离。有时候,神父在养老院外面举行露天弥撒,老人就从他们的窗户和阳台参与弥撒。
五月初,大部分的教区逐步开放,但是必须遵守防护传染和安全规定,譬如:人与人之间随时保持2米距离、进出教堂时戴口罩、不唱圣歌;参加者须预先报名,登记姓名和联络方式,弥撒后要立即离开教堂;弥撒前手消毒,弥撒结束后再消毒。因为遵守所有的规定,祈祷场所能够容纳的教友人数就下降了很多。万廉神父说:“我们修院大教堂的座位原本超过500人,按目前的规定,只能允许70位教友参加弥撒。因为很多人害怕,万一参加弥撒的教友当中有一位病患者,所有参加弥撒的人都需要接受检查,并且可能会面临隔离一到两个星期。”
疫情虽然限制了教友们进教堂,但并没有让大家的信仰冷淡下去,很多教友表示这次疫情中他们的信仰反而得到了升华。范雅玲女士每天早上7点参与教宗的网上弥撒,遇到节日则参与科隆教区枢机主教的直播弥撒。她表示,教宗的远见卓识令她印象深刻,他每天会为不同的团体,医护人员,家庭以及为囚犯祈祷。“由此,这些人也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在德国,教堂会开放自由祈祷和明供圣体祈祷的时间,她朋友的家庭就每天傍晚去教堂,使这个家庭重新寻找和加深他们的信仰。从5月1号开始按照相应的措施终于可以再公开举行弥撒了。一位教友激动地说:“经过这么多周不能进教堂,再次参与弥撒,我感觉就像是第二次初领圣体!”
疫情感悟
这次疫情让人们看到生命的脆弱,也体会到人性的美好。范雅玲女士说:“首先是极大的不确定性和恐惧感。我本人属于高风险病人群体,从一开始就非常小心。大流行病表明,人类并没有掌握一切。突然地,每个人都被迫停下来回归内心并去思考:生活中什么才是重要的?同时还有社会中人的同情心爆发。从那些在前线为病人奋战不顾生命危险的医护人员,到许多小的互助和友谊。例如:我的一位同事连续数周帮助我去超市买东西。还有很多老朋友再次热络起来,我定期与一些老朋友通过Zoom(一款视频会议软件)会面,现在我每周都可以看到她们。通过Zoom我还和其他一些朋友几周前举办了一个小晚会。奇怪的是,距离反而让我们更加亲近。我的真实感受就是:生活因着种种限制,变得更加紧凑起来。”
疫情也让人们开始思考整个地球村的关系。新冠病毒带给国际社会的负面影响,令很多人非常担心。一方面害怕疫情本身,尤其在比较贫穷国家的影响;另一面,担心为政治和国际社会氛围带来震荡。万廉神父认为,个别政治家私自利用疫情,为己赚取政治利益,制造加深世界的分裂,是非常冒险的行为。各国迫切需要以真理和透明化为基础携手合作、奋斗,共同研究病毒的治疗法,缔造最基本的相互信任,为人类的团结和福祉努力。
万廉神父也谈到德国人眼中的“中国抗疫”:“大部分的德国人看到中国人,如何全心全力抗疫,以令人惊讶的速度搭建新的医院 (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方仓医院等等),大家都很佩服。也关切那么多受苦难的病人,和那些满腔牺牲精神,帮助病人的医护人员。曾经去过中国的人,多多少少能想象到,在中国被居家隔离的状况,这为很多的家庭而言,一定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新冠疫情在中国出现的时候,在德国还有不少中国来的观光游客。当时德国人还没有习惯戴口罩,因此不少德国人认为戴口罩是因为自身已经感染到病毒。因此觉得大家最好与华人保持距离,怕被感染。当时大概也有些人会认为:中国人应该待在家里,而不是把病毒带到德国来。但是从新闻上看到中国人的疾苦和奋斗,就对中国人的态度改善很多。”
万廉神父指出,这种想法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范围也需要应用到。譬如:隔离的经验是否影响到家庭的和睦相处?是否偶尔会让家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受到很大的挑战?
另外,这些经验是否要带领我们发现,在家庭生活方面也要更加努力,协助建设美满、幸福、平安的家庭生活。或者,我们对所习惯的工作安排,是否应该改变一些方式?对孩子在家里学习的状况,是否也得到一些新的理念?开会是否有必要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经费,是否需要亲自到场,还是使用视频会议就可以解决?教友们在家里祈祷,参与网络弥撒和聆听道理,通过网络和教友们建立联系,这些经验是否也可以让我们学到一些更丰富的信仰交流方式?如何能发掘这些经验,并且借助这些经验、找出更多益处,以便更好地服务未来。这是圣神的精神:从苦难和危机中,找出天主赐给我们的好机会,来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实践天主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