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练兵”
2006-05-11 09:15:34 作者:沈阳神学院 使徒(孙峥修士) 来源:“信德”第(264)期
一、可爱的家
元旦前夕,我从沈阳修院来到西安市西堂,以西堂的“理家修士”身份,开始毕业前的牧灵实习。
拜会李笃安主教,成为我实习生活的奠基礼。抱病在床的老主教,殷切叮咛,对晚辈的呵护,对教友的牵挂,溢于言表。
老本堂党明彦主教提起西堂,会习惯地说“咱们西堂”,如同亲切地称呼自己的家。的确,西堂是一个温暖的家!初到西堂的人,都会体验到那种被关怀的温情———你遇到的教友主动地问候你,热情地帮助你。
西堂不大,却有超强的凝聚力。凝聚力来自有圣德的牧人,本堂张新峰司铎,曾任修院神师,主攻灵修培育、宗教比较,是个全国各地带避静的“大忙人”。西堂是家,家长自然繁忙,神父办公室经常全天爆满,教友一批批到这里寻求灵修辅导,慕道者、新教的朋友、甚至佛教徒都来请教。
西堂没有厨师,大家都是义工。下班后不回家,买菜到堂里,有活大家干,有饭大家吃。看着饭桌旁谈笑风生的神父,我想到一句赞语:“其门如市,其心如水。”
二、可爱的羊
西堂的教友都不富裕,但慷慨异常。现在的教堂是拆迁置换重购的,堂里的设施几乎都由教友奉献而来。一位老人家每天去菜市场捡菜叶,省吃俭用攒了一万余元,交给神父。她说:“我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钱……”
他们把这里当成家,也把每一位来西堂的神父修士当成亲人。大年初四,神父外出,门卫返乡,我推辞了教友的陪伴,独自留守。王素云老人反复叮嘱:“夜里有动静,千万不要急着出去,你在屋里说话,让贼觉着还有人。”(西安的贼很出名)她又说:“我回去为你念一分玫瑰经”。
第二天一早我打开堂门,老人已经站在门外的寒风中,看到我说道“平安就好”。原籍河北省的老人家,文革期间保护了多位神父修女,她至今把护卫教会作为自己的使命。
三、 归化的保禄
55岁的赵保禄师傅,是五十年不曾进堂的“浪子”。当年一位神职人员冷漠地将他拒之门外,失望的他从此不进教会。去年他偶然来到西堂,神父亲切的接待融化了他心中的坚冰,从事汽车维修的他成为西堂全天候的技工。
圣诞节期间,赵师傅一直忙碌在西堂。儿子打来电话:“爸你快回家吧,家里失火了。”他回家看后,说一句:“只是电器火灾,不碍事。”随即骑车返回堂区继续服务。
四、活泼的福传团体
一个有爱的团体,就是医治的团体、传教的团体,天主临于其中。
白宽仁夫妇一年间传了近二十人。正月十五,他们特意把自己的代子、代女们邀请到家中,由我和张神父为他们讲道理开小灶。
85岁的张奶奶像年轻人一样好学,她视力不好,就让女儿用大字抄写新经文,每天背诵。当“大学生活动营”的百名学子把西堂搞得沸沸腾腾时,老奶奶也会展示自己的绝活:用河南豫剧把圣歌字正腔圆地唱出来,令年轻人赞叹不已。
五、在西安“上山下乡”
我实习练兵的最后一站,是到西安市蓝田县的山区办教友培训班。
蓝田经济落后,信仰阻力大,教友多为“治病信天主”的新教友,不懂奉献,不懂终傅。老人临终,子女会给神父打电话:“你来看看我妈吧!”神父修女要带上礼品去看望,成了惯例。蓝田有4个会口,最少会口的只有一个教友。为了办培训班,在张明涣神父堂区服务的两位修女,用两周时间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做工作,把40名教友聚在一起。
培训第一天的课后,教友们分享信仰感受,表示:“我原来害怕压力,害怕传教,今天我不怕了。”“我原来对自己的工作没信心,现在有信心了。”几位身患重病的老阿姨,为求痊愈信天主,我问:“如果耶稣愿意病痛留在你们身上,让你们背十字架怎么办?”她们纷纷回答道:“我背!”“我要赞美上主。”“我要作听天主话的孩子”。第二天,贫穷的教友们自发地到会长那里捐献了300多元。感谢圣神,祂在这些纯朴人的心田里工作!
感谢天主把我安排在西安这个“练兵场”实战演习,祂让我从这里学到了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