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清晨弥撒:安慰不应是“粉饰”的,真安慰既领受也施予
2017-06-13 01:52:52
(梵蒂冈电台讯)安慰既是天主的恩典,也是对他人的服务,任何人不可以自我安慰,否则将陷入自恋的态度。教宗方济各6月12日在圣玛尔大之家的清晨弥撒中如此表示。教宗强调,为了感受到安慰,需要有一颗开放的心,一颗神贫的心,而非不义的封闭之心。
当天选自《格林多人後书》的第一篇读经中,圣保禄宗徒有八次提到安慰。安慰的第一个特徵是不能“自给自足”。教宗解释说,“安慰的经验是一个灵性的经验,始终需要他者性才能圆满。任何人不能自我安慰。如果谁试图自我安慰,他最终将陷入自恋、自我粉饰,自我表现的态度”。
在福音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人,例如总是“自我满足”的法学士,在奢华宴乐中自以为得到安慰的财主。而法利赛人在祭台前的祈祷更把这种态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他说:“我感谢祢,因为我不像其他的人”(路十八11)。教宗指出,“他注视着自己被意识形态粉饰的灵魂而感谢上主”。
因此,真正的安慰需要他者性。首先需要领受,因为“给予安慰的是天主”,天主赐予这“恩典”。此外,真正的安慰也需要通过他者性才能得到成熟,即安慰他人。“安慰是从领受恩典到服务他人的过程”。
教宗解释说:“真正的安慰具有双重的他者性:恩典和服务。如果我允许上主的安慰之恩进入我内,那是因为我需要得到安慰。为了得到安慰,我必须承认自己有所欠缺。只有这样,上主才能来安慰我们,并托付我们安慰他人的使命。拥有一颗开放的心,既领受恩典又提供服务,实属不易,双重的他者性使安慰得以实现。”
因此,我们必须有一颗开放的心,为能心灵开放,我们需要有“一颗幸福的心”。当天的福音即在阐明“谁是幸福的人,谁是有福的人”。教宗说:“是穷人,他们心灵开放,具有神贫的态度。是那些哀恸的人、温良的人,他们心地温和;是那些饥渴慕义的人,他们为正义抗争;是那些怜悯人的人,他们仁慈地对待他人;是心里洁净的人;是缔造和平的人;是那些为了正义、为热爱正义而受迫害的人。就这样,只有心灵敞开,上主才能带着安慰的恩典和安慰他人的使命进入心中。”
反之,“封闭之人”是那些感觉“精神富饶”,感到“自我满足”的人;“是那些不需要哭泣的人,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义人”;是那些不懂什麽是温良的暴徒,是那些喜爱不义的恶人,是那些从不需要宽恕的不仁慈的人,因为他们不觉得自己需要被宽恕,“是那些心灵肮脏的人”、“战争的制造者”、不爱好和平的人;是那些从未受到批评或迫害的人,因为他人所遭受的不义对他们而言无关紧要。“这些人心灵封闭”,他们不幸福,因为安慰的恩典无法进入他们心中,他们也无法安慰他人。
教宗最後邀请大家反思自己的心灵是否开放,能否祈求安慰的恩典,然後将安慰施予他人。教宗勉励道,让我们在今天不断反思这些问题,并且向“常常试图安慰我们”的上主表示感谢。“只要我们的心灵能打开一个小缝,上主就有办法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