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教宗与圣座第二场默想:济贫和祈祷缺一不可,爱近人同时也爱天主


2017-03-08 03:30:11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方济各与圣座各部会神长们於3月6日下午在罗马附近的阿里恰小镇进行四旬期避静的第二场默想,省思了《玛窦福音》记述的「耶稣临别赠言及受难史的开端」。带领默想的方济各会会士米凯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强调,济贫和祈祷缺一不可。
耶稣预言自己要被解送,被钉在十字架上後,遂「缄默不语」。米凯利尼神父以圣史玛窦记述的受难史为基础,谈论耶稣在敌人面前的沉默。神父表示,言语有时毫无用处;比方说,对话者可能互相敌对,或者权力使人噤若寒蝉。亚西西的圣方济各也建议他的会士们与非信友们相处的两种方法:一是尽量宣讲福音;二是以他们活泼而简朴的临在作出见证。
米凯利尼神父指出,言语有时甚至会带来伤害,诚如犹太经师巴尔‧谢姆‧托夫(Baal Shem Tov)所言:「经师或祈祷者倘若仅以唇舌发出声音,心灵却不转向高天,他的言语就无法上达天庭,只填满房屋,从东墙到西墙,从地板到天花板。」
因此,耶稣面对那些认为祂是个渎神者,想要摧毁祂的人,便选择沉默以对。当耶稣高呼一声,结束祂在尘世的生命,被长枪刺穿肋旁时,祂才打破沉默。
米凯利尼神父解释道,沉默具有不同的类型:既有满心怨恨,密谋报复的沉默,也有伊利‧威塞尔(Elie Wiesel)所说的「从不援助受害者」的沉默。耶稣受难时的沉默则是手无寸铁的沉默,无力而从容。除了耶稣的沉默以外,「最炽热的沉默是天主的沉默」,耶稣将自己托付於天父的沉默。
这位方济各会会士勉励在座人士省思,自己的沉默属於哪种类型。他说:「当我想到耶稣的沉默时,我首先自问:我是否只靠言语通传信仰,或者我也以生活见证传扬福音?我接着自问:我的沉默属於哪种类型?我在履行教会职务时,是否在不该沉默的时刻缄默不语,难辞其咎?」
《玛窦福音》耶稣受难史中的要角有盖法、司祭长和民间长老。他们议决要捉拿耶稣,但不可在庆节期内,免得民间发生暴动(廿六3-5)。米凯利尼神父表示,这不是责难犹太人,因为这种宗教阶级观可能出现在各种形式的人类体制当中;这是一种自以为在事奉天主,却失去正确展望的态度。
这段经文揭示耶稣和大司祭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耶稣是个准备庆祝逾越节的普通犹太人;而大司祭们却预谋杀害无辜者,只关心庆节表面上的进展。因此,米凯利尼神父鼓励众人自问,是否自己为了维护颜面和制度而妥协,罔顾人的权利,成了「宗教事务的专业人士」。
福音随後提及,一名妇人在伯达尼替耶稣的头部涂抹珍贵的香液。四部福音书都记载了这个事迹,内容大同小异。耶稣为这妇人辩解说,她似乎是唯一预知耶稣苦难的人,因而作出如此富含象徵意义的举动。涂抹香液可以解读为君王的受傅或是葬礼的傅油。耶稣赞许这妇人的举动,阻止门徒们继续议论是否该以那购买昂贵香液的钱用来济贫,因为当下是服事耶稣的时刻。
米凯利尼神父於是提起许多穷人,诸如无法参与礼仪的年长者和病患,以及敲响我们的大门,只求我们予以倾听的人。「此外,还有很多没有勇气敲响我们大门的人,我们必须走向他们。我们如果诚恳地反躬自省,我们便不得不承认我们也身处穷人的行列:追根究底,每个人对他人而言都是穷人。耶稣表明,祂的使命并不止於祂在历史中的生命,却因信友团体对所有穷人的服务而不断延续」。
米凯利尼神父最後总结道,我们必须爱天主也爱近人,常常自问:「我是否只选择我最感兴趣,或是最容易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我是否仅透过礼仪和祈祷替耶稣的双脚涂抹香液,却忽视穷人;抑或是,我只服务穷人,却遗忘祈祷,没有归光荣於天主?我是否同时爱天主也爱近人?」

本文标题:教宗与圣座第二场默想:济贫和祈祷缺一不可,爱近人同时也爱天主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