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济各2016年4月27日周三要理讲授全文:你去也照样做罢!
2016-04-29 02:45:01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方济各4月27日在圣伯多禄广场主持公开接见活动。教宗的要理讲授以《路加福音》的慈善撒玛黎雅人为题,勉励我们把爱近人的教导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像那位慈善的撒玛黎雅人那样与苦难者共患难。以下是教宗方济各要理讲授的全文:
亲爱的弟兄姐妹,上午好!
今天我们省思慈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参阅:路十25-37)。一个法学士试探耶稣,向祂提问:“师傅,我应当做什麽才能获得永生?”(25节)。耶稣要他自己回答,而他的回答无可挑剔:“你应当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并爱近人如你自己”(27节)。耶稣总结道:“你这样做,必得生活”(28节)。
那人接着又提出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对我们而言极其宝贵:“谁是我的近人?”(29节),其背後的含义是:“近人是我的亲戚吗?我的同胞吗?与我信奉同一宗教的人吗?”总之,他希望得到一个明确的规则,把他人分为“近人”和“非近人”,分为能够成为近人的人和不能成为近人的人。
耶稣用一个比喻作答,把一个司祭、一个肋未人和一个撒玛黎雅人搬上舞台。前两个人都与圣殿的敬礼有关;第三个人是一个犹太旁支,被视为外族、外邦人,不洁之人,即撒玛黎雅人。在耶路撒冷到耶里哥的路上,司祭和肋未人遇到一个遭强盗袭击、劫掠和丢弃的垂死之人。上主的法律规定,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义务给予援助,但这两个人却绕道而行,没有停下来。他们匆匆离开,司祭或许看看手表,心想:“哎呀,弥撒要迟到了,我得去做弥撒”。另一个人则心想:“嗯,不知法律是否允许我去帮他,因为他满身是血,我将成为不洁之人”。於是,他们从另一条路走了,都未靠近那人。
这个比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导:并非经常出入天主圣殿的人就必然熟悉天主的慈悲,懂得爱近人。绝无必然关联!你或许通读整部圣经,知晓一切礼规,精通百家神学,却不一定懂得爱;爱是另一门学问,它不仅需要理智,也需要其它诸多的品质……。司祭和肋未人视而不见,见而不行。敬礼若不转化为服务近人的行动,就不是真正的敬礼。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面对这麽多人因饥饿、暴力和不义而备受煎熬的苦难,我们不能以观众自居。忽视人类的苦难,意味着什麽呢?意味着忽视天主!如果我拒绝走近那受苦的男人、女人、儿童或老人,我就是拒绝走近天主。
现在到了比喻的高潮部分:撒玛黎雅人,就是那个被鄙视,被众人不齿的人,他必定也有自己工作,有自己的事要做。当他看见受伤者时,没有像先前那两个经常出入圣殿的人那样绕道离开,却“动了怜悯的心”(33节)。福音中说,“动了怜悯的心”,是说他的心,他的心肠,受到了感动!这就是区别所在。其他两个人虽然“看见了”,他们的心却自我封闭,冷漠无情。相反地,撒玛黎雅人的心与天主的心一样。实际上,“怜悯”是天主慈悲的基本特徵。天主怜悯我们,这是什麽意思?意思是祂与我们一同受苦,对我们的苦难深有体会。怜悯意味着“同患难”。这个动词指的是,面对人的苦难内心翻滚、颤动。
在慈善撒玛黎雅人的举止与行动中,我们认出了天主在整个救恩史中的慈悲作风。主耶稣也怀着同样的怜悯来与我们每个人相会:祂不忽视我们,祂了解我们的痛苦,知道我们多麽需要帮助和安慰。祂来到我们身边,绝不遗弃我们。我们每个人都问问自己并在心里回答:“我相信吗?我相信上主对我怀着怜悯之心吗,即使像我这样的人,是罪人,拥有诸多问题和缺点?”想想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每个人应该认真省思自己的信德是否具有天主的怜悯。这个好天主走近我们、治癒我们、安慰我们。当我们拒绝祂时,祂依然等待我们,耐心地始终陪在我们身边。
撒玛黎雅人以真正的慈悲之心对待伤者,为那人包紮伤口,带他到客店,亲自照料他,为他提供救助。这一切教导我们,怜悯与爱不是某种模糊的情感,而要求我们呵护他人,甚至不惜代价;要求我们受到牵连,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走近”他人,甚至与他同生死、共患难:“爱近人如你自己”。这是上主的诫命。
在比喻的最後,耶稣反问法学士:“你以为这三个人中,谁是那遭遇强盗者的近人呢?”(36节)。最终的答案无可辩驳:“是怜悯他的那人”(37节)。在比喻一开始,司祭和肋未人的近人是那垂死之人;到了最後,近人成了那救助伤者的撒玛黎雅人。耶稣颠覆了法学士的视角,没有停留在将他人归类的层面去判断哪个人是、哪个人不是近人。你可以成为任何一个你所遇到的求助者的近人;如果你的内心拥有怜悯,即与之共患难的能力,你就是他的近人。
这个比喻对我们大家而言是一份令人惊叹的礼物,也是一份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复耶稣向法学士所说的:“你去,也照样做罢!”(37节)。我们蒙召走上慈善撒玛黎雅人的道路,他是基督的形象;基督垂顾我们,做了我们的仆人,藉此拯救了我们,好使我们也能彼此相亲相爱,如同祂爱了我们一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