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特稿:追念王琳医生及其往事 (三)

—— —— 重回教会,爱主助人

2015-06-10 10:57:27 作者:张若翰 来源:《信德报》2015年6月4日,21期(总第631期)


    1982年,64岁的王琳从上海市康定地段医院退休。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被上海教区返聘,重回教会服务,有了更多热心侍主和服务教会及社会人群的机会。
    从医院退休后,王琳每天都到徐家汇主教座堂参与弥撒,风雨无阻。1983年炎夏的一天,突然有人在教堂中昏倒,王琳立即趋前以其医护专业经验施救,使其转危为安。
    从此,上海教区便邀请她到主教府医务室服务,为刚刚释放回来的老神长和在教区公署工作的教友们取药、配药、送药、打针、输液、量血压、处理外伤等,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王医生”。
    自从到教会服务后,王医生像重新焕发了青春。她每天仍然很早参与徐家汇的头台弥撒,然后和教友们一起诵经祈祷。
    简单用过早餐后,她在医务室就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当时五层高的老主教府没有电梯,神长们都住在一至三楼,她就楼上楼下端着药盘挨屋为卧床不起或行动不便的老神长们送药和注射。中午大家都休息时,她就一个人到教堂拜圣体、念玫瑰经。
    在墨尔本的王珍女士回忆:“那些年,午后我每次去看王琳大姐,都是在教堂找到她。她总是在圣体前或圣母像前长时间地默想祈祷。”
    提起王琳医生,上海主教府院长范富强神父马上说道:“王医生啊,当年她在主教府和佘山出名得不得了,人人都认识她。因为无论啥人身体不舒服了,她都会热心照顾。她的(爱心)名气是大家一致公认的。”
    范富强神父1983年进入佘山修院,1987年晋铎,为改革开放后上海本地最早晋铎的神父之一,也是目前最了解教区员工的老神长之一。
    20世纪80年代,佘山圣母朝圣逐渐恢复。每年5月,来自上海及全国各地到佘山朝圣的神长教友络绎不绝。每年5月24日圣母进教之佑瞻礼,佘山更是人山人海。
    当年曾在佘山修院学习的赵奉献神父还清楚地记得:“每年圣母月,孱弱瘦小的王医生总是一身白大褂,带着药箱,在山顶圣母大殿入口处值班,特别显眼。”
    只要朝圣者多,王琳医生就会留在佘山没日没夜地值班。从中山中堂到山顶大殿,再到河边的渔船,她跑前跑后,不厌其烦地为头疼脑热或因天气湿热而身体不适,甚至突发急病而晕倒的教友们提供急救服务。
    “过去从(大堂前广场的)徐家汇公交车站到佘山镇有班车。每天一大早处理完主教府医务室的工作,她便马上去隔壁公交车站排队候车,赶到佘山去,晚上再返回市区回家。她曾多年在圣母月搭公交车在徐家汇和佘山两地来回跑,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地服务。因为当年床铺少,留下值班的王医生经常在佘山员工宿舍睡地铺,勇于吃苦耐劳。”范神父继续回忆说。
    改革开放后,每年圣母月,佘山脚下的河道里就挤满了来自江南各地的渔船。当年上海近郊和江浙一带的渔民教友们经常在5月举家划船来佘山朝圣。食宿在船上的渔民教友们一般会在佘山逗留数日。
    “每当山顶大殿和中堂朝圣者不多的时候,王医生就会下山到河边的船上,一船一船地走访生病的渔民教友们。她真是爱心无限!”范富强神父肯定地说。
    退休后的王琳在教区的默默服务一干就是十多年,直到1998年上海献堂会的张雪莲修女接替她和陈良兴医生,她才以八十高龄再次光荣退休。相信那一个时期曾在上海教区生活和工作过的神长教友或修士修女,都还会记得穿梭于老主教府楼上楼下的那位身材瘦小的,充满爱心的老人。
            (未完待续)

本文标题:特稿:追念王琳医生及其往事 (三)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