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追思分享:携手传递杨道公老师的大爱


2013-12-17 14:38:22 作者:张士江 来源:信德网

     今天追思礼仪的读经(智慧篇3章1-6、9节)和福音(若6:37-40)告诉我们,在信仰内,追求永生的基督徒面对痛苦和死亡的态度。对于相信永生的人,尘世的艰难、痛苦乃至死亡不算什么,将来的永生才是人生的归宿。虽然这是大智慧,但也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死亡虽然可怕,但作为基督徒,我们坚信:死亡只是生命的改变,不是结束,而是新生命的开始。因此,一如今天我们在这个追思礼仪中隆重追念的杨道公老师那样,我们坦然面对死亡,毫不畏惧,甚至笑对死亡,对永生充满向往,因为死亡也意味着日后复活的希望。复活是基督的许诺,是耶稣因爱用十字架的痛苦牺牲而为人类换取来的。为这个信仰,无数的基督信友前仆后继、奉献终生,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各位手中拿到的2013年12月5日第561期的《信德周报》上有杨老师感人的事迹报道。


杨道公老师在陋室阅读

    今天早弥撒后,两位杨老师的学生蓝青和玛丽告诉我:“有关杨老师的故事“信德”报道的只是一部分,包括移民美国在内的杨老师的学生与朋友们还有很多有关杨老师的动人故事。”恕我这里不再一一重复这些美好的故事。但我们不妨反省自问:是什么动力促使杨老师无怨无悔地做了这么多?这么执着?大家可能也要问:为什么皈依了基督大公信仰,又如此良善心谦的杨老师却遭受了那么多的艰难考验?晚年又得了绝症,遭受了这么多的痛苦和不公正的待遇?
    痛苦的确是一个谜,因为它始终是我们人类无法逃避的现实,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也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又是什么力量让杨老师在那么艰难的岁月中能够坚持下来?面对不公正的待遇和坎坷的人生,数次为信仰和保护他人而含冤入狱,他不但没有消沉屈服,不但没有被残酷的命运击垮,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信仰更加虔诚,信心更大。他不但没有以牙还牙地报复社会和任何不义之人,反而无怨无悔并友善地对待每一个人,爱心更大更广。他爱护每一位学生、同情弱者,终生助人,甚至在生命垂危之际还想着周围的病友和前来探望他的亲朋好友及学生们,(杨公的侄子杨柳青先生和护工权循平女士亲眼目睹了杨公曾一夜未眠关心同室病友的过程。)除了其伟大而高尚的人品之外,这个动力就来自他为之追求的信仰,是基督信仰铸造杨公成为了现在的他,并伴随帮助他一直走到今天。显然杨公是用生命和大爱的付出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他对基督的忠诚追求、以言行见证了基督信仰,并活出了福音的价值观。
    在场的各位杨老师的学生、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神长教友、还有刚刚在医院认识杨老师的新朋友们,大家都是心存感恩和敬意来送杨公最后一程。如果大家尊重杨公的决定,我们就该满足他的心愿,继承他的遗志,了解他的信仰追求,大家携手传递杨道公老师的大爱。只有这样,才是对杨老师最好的安慰、尊重和纪念。
    个别不熟悉情况的朋友误以为杨老师将其遗产捐给了教会。其实,杨公既没捐给本地教会上海教区,也没捐给他常去礼拜的杨浦堂区,而是捐给了一个注册的慈善机构——进德公益。
    进德公益自1997年成立以来,奉行“笃行仁爱,践行信仰”的宗旨,坚持“不分信仰、性别、民族和区域”的原则,在各地救灾、个人家庭紧急援助、社会发展、安老服务、艾滋病防治、资助贫困学生等方面,为中国社会做出了微薄的贡献。比如:在四川和青海大地震、在西南和华南东南以及东北等地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进德公益都曾代表海内外的恩人朋友奔赴灾区一线,参与赈灾,奉献爱心。目前,进德公益每年约有一千万元捐助社会。
    在海外,人们在生前或者去世后把遗产捐给慈善机构的现象非常普遍和正常,但目前在国内遗产捐赠还不常见,法律手续也有待完善。在是否接受杨老师遗产的问题上,刚开始之时,我们曾一度犹豫过,甚至还协商拒绝过,因为我们担心不愉快事情的发生。这令杨老师非常伤心。最后,在更多了解和认识了杨老师的为人与一系列感人故事后,我们决定代表穷人接受杨老师的爱心捐赠。

     杨公考虑得非常周到,在身体还很健康之时就遗产捐赠事宜做了法律公证。之后,上海本地和一些外地的很多神长教友经常代表进德公益前去看望关心杨老师。最近五六年,无论是来上海参加教会的活动,还是社会会议,抑或出差,每次我都会通过杨老师的学生或朋友去看望杨老师。我们因此成了忘年交,有很多分享交流。去年,我们还派记者来沪专门采访了杨老师及其部分学生和生前好友。大家手中的这篇长篇报道就是去年的采访,恰好在杨老师去世前夕发表了。
      我们作学生的都知道,杨老师是多么慷慨大方而又非常仁义的一人!他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从来不接受别人的捐献。当大家首次发现杨老师患上白血病后,很多同学纷纷捐献。但当杨老师稍微身体转好后,马上把同学们的捐献一一退回了。几年前,一位学生的儿子了解杨老师缺少医药费后,悄悄与我们合作以进德公益的名义秘密捐给老师15万元人民币。这个秘密一直保存到今天,杨老师始终不知道这笔捐款的大部分来自他最亲爱的学生的儿子。为了不让杨公和这位学生多心,不让杨公拒绝和退回捐款,这位学生的儿子甚至也没有告诉他的父亲!今天,我必须公布这个秘密。这位忠心耿耿的爱心学生就是俞晓芳先生,俞晓芳先生的儿子就是俞侃敏,一位并没有皈依基督信仰的普通年轻人,一位同样受过杨老师熏陶过的年轻人。侃敏弟兄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爱不是为名誉和荣誉!爱是含蓄和无私的……

    为继续传递杨公的大爱,也为方便海内外亲朋好友追念杨公,我们决定在网上为杨道公老师开辟一个纪念专页,陆续把大家纪念杨公的文章、照片、故事上网。大家可以到网上献花、祈祷、留言、点燃蜡烛,以杨老师的名义奉献爱心,以此缅怀杨公。
    作为注册慈善机构,今天我要向大家保证:进德公益将按照杨公的遗嘱要求,在国家法律框架内,公开、公正、透明地处理其遗产。我们欢迎杨老师的各位学生、亲朋和领导监督该遗产的妥善处理和捐献的运行,建言献策,奉献爱心,继续与杨公同行。
    杨老师的离开让大家十分难过和不舍,但杨公所追求的基督信仰提醒我们,如今大家在天上又多了一位主保,因为“这场好仗我已打完,这场赛跑我已跑到终点,这信仰,我已保持了。从今以后,正义的冠冕已为我预备下了。”(弟后4:7)昔日圣保禄宗徒的名言正是今日杨道公老师的真实写照与归宿。
    杨老师,请您安息于天乡!接受天主给您准备的永生吧!”
 


杨老师在虹口区耶稣圣心堂参与弥撒。(摄影:陶倍玲)





附录:追思礼仪读经与福音
 

《智慧篇》3章1-6、9节:
     义人的灵魂在天主手里,痛苦不能伤害他们。在愚人看来,他们算是死了,认为他们去世是受了惩罚,离我们而去,彷佛是归于泯灭;其实,他们是处于安宁中;虽然在人看来,他们是受了苦;其实,却充满着永生的希望。 他们受了些许的痛苦,却要蒙受绝大的恩惠,因为天主试验了他们,发觉他们配作自己的人:他试炼了他们,好象炉中的黄金;悦纳了他们,有如悦纳全燔祭。倚恃上主的人,必明白真理;忠信于上主之爱的人,必与他同住,因为恩泽与仁慈,原归于他所选拔的人。
 
《福音》6章37-40节:
     那时候,耶稣说:“凡父交给我的,必到我这里来;而到我这里来的,我必不把他拋弃于外,因为我从天降下,不是为执行我的旨意,而是为执行派遣我来者的旨意。 派遣我来者的旨意就是:凡他交给我的,叫我连一个也不失掉,而且在末日还要使他复活,因为这是我父的旨意:凡看见子,并信从子的,必获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使他复活。”
 

本文标题:追思分享:携手传递杨道公老师的大爱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