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凯、野桑树及其他(一)
2015-05-13 09:52:12 作者:王正光 来源:《信德报》2015年4月23日,16期(总第626期)
前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曾在一篇文告里说,“税吏匝凯”这段经文里隐藏着很多信息,需要我们去领悟。我怀着极大的热情去经山探宝,果有所得,现将这管窥蠡测,并结合本土实际,不揣冒昧录之如后。是耶?非耶?不过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如此而已。
一、匝凯突变
当匝凯听说耶稣进入耶里哥城的消息后,他决意一见这位颇具神秘色彩的奇人。耶里哥是通往耶路撒冷的必经要道,这里十分富庶,被称为“巴勒斯坦最肥美之所”。因而该城也就成为巴勒斯坦最重要的课税中心之一,而匝凯就是这座重镇的税吏长。这个位高权重的富豪生得身材矮小,为了克服这个短处,他起先如渴骥奔泉一般,跑在万头攒动的人流之前以占先机;途中看见一棵桑树,便灵机一动攀爬而上,以期远望近看历历在目的效应。万无一失的一枝栖身,才使他安心乐意地等待必经此路的耶稣。
耶稣来到这里,抬头大声喊他下来,并说要到他家里借宿时,匝凯便顺从地从树上下来。当他准备迎接贵宾时,却听到围观群众窃窃私语他平日的斑斑劣迹。他没有恼羞成怒,而是主动上前认罪,当着耶稣的面表示愿意承担一切后果,并诚恳地推出对自己的“清算方案”:“主,我把我钱财的一半施舍给穷人,”还保证对那些被他欺压讹诈过的人“以四倍的赔偿”。(路19:8)这个数目远远超过法律的规定。法律明文规定,只有故意破坏和残暴的抢劫,才需要作四倍的赔偿(参出22:1)若是普通抢劫,原来的财货已不能寻回,则两倍赔偿。(参出22:4,7)如果自首自愿赔偿损失,则只需归还失物原来价值,另加五分之一。(参肋6:5;民5:7)
这个平日的掠夺者,怎么会转身下树就改弦易辙,决意重罚自己,成了个散财济贫的义人呢?!原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时说:“耶稣不要求匝凯更换工作,也没有让他谴责自己的商业活动,他只是引导匝凯自愿地为人服务,但要毫无争议地立即行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又为何有立竿见影之效呢?“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显然是在刹那之间,匝凯已大彻大悟,成圣成义了。匝凯绽放生命精彩的突变,显而易见与那株奇诡的野桑树相关联,因为他人生的颠倒反转,使他这个人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全过程,仅发生在这株树的一上一下之间。这在当时来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看得见的是由看不见的化成的”(希11:3),这就不得不从“看得见”的事实出发,去探索匝凯在那株桑树上所发生的“看不见”的真实。
二、野桑奥秘
在浮生若梦的红尘俗世,一些成圣悟道者,与树木密切相关的事不乏其例。首先道成肉身的主耶稣,直言不讳地把自己比作树:“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园丁……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条。”(若15:1-5)
尚在迷惘中的奥斯定,为了无拘无束地“尽情痛哭”自己的罪孽时,他躲开人群,蔽身丛林,“躺在一棵无花果树下”号啕大哭。此刻涕泪滂沱的奥斯定,耳畔突然响起一串银铃般的声音,似乎是一个小孩在反复优雅地吟唱着:“拿着,读吧!拿着,读吧!……”这天籁之音惊得他翻身爬起,抹一把眼泪,抓起圣经随即翻开,映入他眼帘的几句箴言,使他顿开茅塞,一下就颠倒了他心灵的乾坤:“不可狂宴豪饮,不可淫乱放荡,不可争斗嫉妒;但该穿上主耶稣基督;不应只挂念肉性的事,以满足私欲。……”(罗13:13)奥翁一读即悟,一通百通。他深切的体验到当时“读完这一节,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心中,溃散了阴霾笼罩的疑阵。”(《忏悔录》卷八)“突然间对于抛弃虚浮的乐趣感到无比的舒畅,过去惟恐丧失的,这时却欣然与他断绝。”(同上卷九)
匝凯的成圣之道则与众不同。在与耶稣相遇之前,先看见了那棵桑树,在人潮如涌的纷乱中他爬到树上攀了“高枝”!按西方习以成俗的说法,匝凯借“树冠”这条通天走廊,去天国冥游了一趟。
树木王国的春萌、夏荣、秋零、冬枯的自然现象,早已在西方人眼里成为一个不可思议又神秘莫测的超自然物体。古人认为树木的根可深达地狱,绿色的树冠能伸入天堂。树木将地狱、天堂和人间联系在一起。
中世纪出现的至今仍传习不衰的“卡巴拉生命之树”,是由犹太秘教的神学家们根据圣经《创世纪》的生命树、知善恶树,和《启示录》的启示推演而来。他们由此发现了一条通往神的路径——即“生命之木”。“生命之木”即意味着由10个圆与22条路径所组成的广大宇宙。身为小宇宙的人体处于个别的王国,可以进行一种冥想、默观或打坐之类的修行法,经过这22条路径到达十个圆,以寻求宇宙的奥秘。根据他们的体验,每个圆都有守护者和导引人们的大天使在值勤守候。卡巴拉的神哲们特意告知人们,通往天堂的生命之树,不只是一个存在于纸上的图样,在他们的神视里,确是真正存在的一个三度空间的宇宙。只是常人的目光短浅,“天”长莫及看不见而已。匝凯虽不是灵修之人,但圣神一旦踏入他的心灵,便能掌控其心智,加上天使的正确引领,便能使他在天国“游必有方”,不会乱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