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思念
2015-02-02 14:22:00 作者:李万永 来源:《信德报》2015年1月22日,4期(总第614期)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我们弟兄姊妹及儿孙们节假日聚集在老母亲身边之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凝视那张早年间的“全家福”:父亲居中而坐,慈祥而端庄,恍惚间犹如他老人家又回到了我们身边,逝去岁月一幕幕钻进我的记忆,勾起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命运多舛 倍遭磨难
父亲李振铎,圣名多默,1926年农历10月26日出生于河北省献县一个世代公教家庭。他自幼就受到家庭信仰的熏陶,并一直在教会学校读书,所以,信仰的种子自小就深埋在了心底,并伴他度过了一生。
父亲兄弟姐妹六人,男孩中排行老大,二姐是位修女,下面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为了帮衬爷爷养家过日子,他半途辍学,过早地担起了耕田种地的生活重担。因勤劳有加,操持有方,家庭日渐富裕。但谁料却因福惹祸,土改时被划为富农。自此,几代人遭受无辜牵连,在很长的年月间过着担惊受怕、人格尊严被扭曲的惶恐日子。
1959年,趁着大年时节管制松懈之机,父亲毅然决然地带着妻子和五个未成年的孩子,从世代居住的家园出逃,奔向几千里外的西北荒漠,在内蒙古海勃湾铅矿落脚,由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且一干几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性格豪爽、开朗、诚恳、温厚,凡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不论谁家发生灾难、甚或有个大事小情,他都会去热心帮忙。既使在上世纪60年代食不果腹极度艰难的境况下,他也“稀稠共甘苦”,来者不拒地接纳并帮助了多个来西北谋生的父老乡亲,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父亲的一生命运多舛,坎坷多难。特别是在“文革”浩劫中,经历了批斗、游街、“群专” 等种种非人的折磨,身心遭受了严重摧残,但他顽强地挺了过来,这全靠他对天主无比的信赖。他把受辱、冤屈看成是效法耶稣基督背负十字架,所以在多次的灾难面前,总能淡定安然、平安喜乐地过好每一天。
拨开云雾见晴天,“文革” 厄运结束,终于摘掉了右派、富农盔帽。虽然屈辱痛楚难以在心头消弭,但他谨守“宽恕他人就能得到友谊”的主训,从未计较那些陷害折磨过他的人。
他与母亲含辛茹苦将八个子女哺育长大,成家立业。退休后,凭着超前的眼光,硬是从几十公里外的山坳处废弃的旧厂区挖拣数万砖块,运到海勃湾市区,在一空档地自力更生盖起了五间正房和一溜凉房,用不多的钱完成了一项“宏伟” 工程。在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为在市区工作的儿女们营造了一个欢乐家园。
复兴教会 默默奉献
乌海原为人烟稀少的蛮荒大漠之地,是1958年国家实施西部资源大开发时兴起的一座工业新城,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有河北、陕西等地的老神父们来乌海地区传教,寻找亡羊。于是,父亲的家就成了海勃湾区域内教友们参与弥撒圣祭的活动点。初时,只有一些亲戚、老乡等知根知底的少数教友参加。后来,相互传递信息,参与的人越聚越多,屋里挤不下,人们就站到院子里。
因为是秘密的,所以弥撒都是在晚上八九点钟以后进行,人们行动和说话也都是小心翼翼,怀着一颗既喜悦又惴惴不安的心,而父亲所承担的压力和风险尤甚。
每次来了神父,父亲就开始打电话通知熟悉的教友,再由这些教友通知各自熟悉的教友。对一些联系不上的教友,父亲就骑上自行车亲自到家中告知。他还让母亲做了许多棉垫,并准备了一些纸壳、麻袋等方便屋内外的教友跪垫,托老家亲友及多渠道添置祭衣及教理、圣歌等教会书籍资料,并请人焊制了蜡烛台、圣水桶、屏风式移动告解凳等。
再后来,当地宗教活动政策开放了,巴盟教区郭正基、刘静山两位老神父(二人后来分别晋牧为巴盟、宁夏教区主教)开始到乌海地区传教,自此信仰生活才由秘密转为公开。
建造教堂 殚精竭虑
宗教活动正常开展后,参与弥撒的人数骤增,于是尽快建造教堂就成为了乌海教会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在天主的恩泽助佑下,新祝圣不久的第一任本堂周学清神父领导父亲和郜希忠、方金钢等多位骨干教友通过各种方式向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写申请,经过长时间不懈努力,终获批准,办理了土地、规划、设计、施工等一系列繁琐的手续。在人们的祈盼中,于1994年开春正式开工建造圣堂,于1994年12月18日竣工,并由郭正基主教主持,举行了隆重祝圣礼。
圣堂长27米、宽13米、哥特式双尖顶钟楼高25米,钟楼顶部银色十字架高耸云天,熠熠生辉,十分壮观。教堂还建有学习室、阅览室、圣物室、宿舍、食堂等配套设施。从此,海勃湾的教友们有了一座宽敞明亮的朝拜天主的神圣场所。
圣堂初建时乃荒漠地带,而今,前临最宽敞的海北大街, 紧临两个特色公园。极具异国风情的圣堂已成为乌海一处亮丽的风景,常有摄影爰好者和新婚夫妇光顾留影。
父亲的懿行善表受到了神长及广大教友的赞许,被推选为海勃湾堂区首任会长。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父亲为堂区服务20多年,经常伴随神父到城内及郊区的教友家中,寻觅迷途羔羊,使不能进堂的老人能够领受告解、圣体和终傅圣事;指导教友家庭遵照教会礼仪妥当办理殡葬事宜;劝勉一些冷淡教友迷途知返;也曾规劝数名老朋友、老熟人领洗奉教;更为多名新受洗的慕道者荣当代父并给予再培肓……他就是这样举绵薄之力,彰显基督的光荣。
1999年秋季,身体一向健康的父亲被查出羁患癌症且已晚期,儿女们在对父亲隐瞒病情的前提下千方百计询药问诊。在近两年的治疗期间,因天主的奇恩异宠,他始终未感到怎么疼痛,而且一直能行动自如,一如既往地进堂参与弥撒圣祭,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父亲带着对天堂的憧憬,带着对堂区的牵挂,带着对妻儿老小的关爱和众教友的绵长情谊,于2001年6月15日赍志而殁,荣归主怀,享年76岁。出殡时,有9位神父为父亲隆重地举行了追思已亡大弥撒,并与数百名亲朋、教友送葬到坟茔举行安葬礼,殊荣尽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