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本笃十六世灵修反省二则
2013-10-23 11:30:37 作者:漠道 译 来源:《信德报》2013年9月26日,35期(总第552期)
方舟之木与十字架之木
雨果·拉内指出,“教会之外没有救赎”此种新近出现的表述方式其实可以追溯到后期犹太思想。诺厄在灭绝其他人的洪水中得救的记述甚至是基督信仰神学思想发展的关键(伯前3:20)。犹太教的后期思想从诺厄及其家庭在淹没其他人的洪水中得救的故事里,看到了幸存的以色列圣徒的象征。《智慧书》在此强调,这种思想必须通过基督教神学才能取得深入的发展:得救者的小小团体的救赎是由用木头建成的方舟给予保证的,当洪水淹没世界时,“仍是智慧指引义人,借助贱价的木材,拯救了世界。”(智10:4)因此,世界的希望建基在一块木板上。智慧书第十四章将这种思想发展为一首赞颂这块贱价的木板的诗歌,因为它在灾难中带来了救赎:“那正义藉以产生的木头是可祝福的”(智14:7)。在教父们看来,基督徒所期待的救赎其实正来自这块木板的形象。所以,十字架圣木成了人在人性的沉没中可以紧紧抓住、赖以得救的木板。
译自《天主的新民》,第154页
静默的空间
当我们注意到现代城市用钢筋水泥建筑起来的冷清的“荒漠”时,当我们知道自己被丢弃在独孤无助和企业管理中时,就会感到窒息,并会情不自禁地说:如果我们不再有进教堂的意愿,如果我们不想再去创造退省、安静和能够默想奥迹的空间,那么就应该去发明类似的空间,因为我们迫切地需要它。作为基督徒,我们需要一间能够聚会的房子;但如果没有内省的话,我们根本无法支撑它。为能够聚集基督徒,首先应该能够使他们超越所有使人分心的东西,而在静默中相聚。因为静默不但不会产生分离,反而产生合一。在内心的躁动中,人最陌生他自己和别人;而在公共的静默中,人则最亲近自我和他人,因为公共的静默能够使他向富于意义的语言开放。几时信徒不再做静默的祈祷,几时我们就自然会关闭教堂,因为一旦没有了祈祷,它便变得不再具有安全感。总之,开放的教堂是所有基督徒的幸福。它们意味着我们在繁忙的尘世中呼吸“永恒”的需要。而如果好好利用的话,我们所受到的益处甚至会超出我们的预期。一座只知道“运转”的教堂,一座实用性的教堂,显然失去了它本有的价值:一个我们可以在那里避开世界的压力去寻找来自天主的自由的空间。在今天创造如此的空间是非常急迫的任务,这要比在城市里建筑那些供人们聚集的巨大建筑更为现实。
译自《教义与宣道》,第2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