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满怀期望与喜乐的等待


2011-12-05 11:26:46 作者:张秋林 神父 来源:《信德报》2011年12月1日(总第467期)

——将临期的意义和遵守

 

    将临期是教会新的礼仪年的开始,同时也是准备庆祝基督救世工程的开始——基督的降生——和他的光荣的第二次来临的时期。每年都过将临期,庆祝圣诞节,但是,我们是否真的理解和善度了这个时期呢?


一、将临期的演变和意义


    将临期作为教会礼仪年的重要部分,其建立是有其特殊的意义决定的。将临期的建立和形成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情形。
    第一,高卢地区的以准备主显节施行洗礼的准备期。将临期有很长的历史,有文献资料显示, 从第四世纪末开始,在高卢地区(法国和意大利北部一带)在主显节前有三个星期的准备期。这可能是受东方教会的影响,这个时期主要意义是在于准备望教友在此节日领洗。从这点来看,这也是和四旬期有相同的实践意义。同时,这个时期的建立和演变也与高卢地区的礼仪习惯有关,就是在纪念庆祝一个地区重要的主保圣人的节日前,要有一个时期的守斋期来做准备。比如,本地区的主保圣玛定的节日庆祝前就有一个斋期。这个“圣玛定四旬期”后来在第五、六世纪时就被借鉴来准备庆祝基督的降生了:就是在11月11日和12月25日之间有40天的守斋日(每星期五天守斋,星期六、星期日除外)。
    第二,罗马教会的以喜悦等待为主题的将临期。将临期在第六世纪时也出现在罗马教会的礼书中。相对于别的地区把将临期以苦修为出发点而强调守斋、克苦和其他善功,罗马的将临期则着重于礼仪的庆祝,直到第十二世纪才从高卢地区引进一些做补赎的特色。而且,最初几个世纪,罗马一直拒绝在主显节给人施洗。在将临期的演变过程中,西方各地之间将临期的时间长短也不一致,有历时四周,也有六周的。罗马教会的将临期则是圣诞节前四个星期。直到第十、十一世纪时,罗马的将临期才逐渐为西方各地所接受。现今新的礼仪年准则规定“将临期由那逢到或最近11月30日之主日的第一晚祷开始,到圣诞节第一晚祷结束(#40)。”
    第三,教会礼书的圣经选读也影响着将临期的形成和意义。将临期的形成和意义也可以从教会礼仪用书读经的安排中发现。节日的庆祝影响圣经的选读,但是,圣经的选读也影响着节日的庆祝。近期的一些研究发现,对观福音可能就是作为比较原始的读经集运用的。例如,第七世纪的一个礼书所列的有关的经书和福音读经从圣诞节前夕开始,到以末世性的读经——最后审判,基督君王,和其他有关宣示基督第二次来临的——做结束的。这种读经的安排可能反映一个早期的礼仪年传统,就是一个以庆祝基督第一次来临作为礼仪年的开始,而以庆祝基督第二次来临做礼仪年结束的传统。而这正好和对观福音的结构是基本一致的。这种形式的安排可以在《葛拉西乌斯圣事书》和《额我略圣事书》中看到。而这种安排也在梵二的《礼仪宪章》第102条中有明确说明:“教会在一年的周期内,发挥基督的全部奥迹,从降孕,诞生,直到升天,圣神降临,以至期待光荣的希望,及主的再来。教会如此纪念救赎奥迹,给信友敞开主的德能与功劳的财富,并使奥迹好像时常活现临在,使信友亲身接触,充满救恩。”  
    将临期的历史演变也显示将临期存在着两种礼仪意义:禁欲守斋准备和喜悦等待。从第八世纪开始,有证据显示有关将临期的意义一直存在着争论:高卢一带的主张禁欲为特色的将临期和罗马教会的主张以喜悦等待为特色的将临期。这在弥撒礼仪中有所表现,比如,不念“光荣颂”,穿黑色或深紫色祭衣,但是表示欢欣的“阿肋路亚”却一直保留着。同时,教堂的布置也是白色和金色,以期待圣诞节的来临。


二、将临期的实践和遵守


    从上述将临期的建立和历史演变简略论述可以看到教会在历史中是如何遵守和实践的。这对我们今天理解和遵守将临期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将临期的主要意义是为纪念圣子降生奥迹,也包括他第二次光荣的来临的准备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庆祝基督降生奥迹的意义不但包括两千年前的历史事件,而且也是通过祈祷、生活和礼仪庆祝与曾经降生成人,死而复活升天,来日要光荣再来的基督相遇。
    教会是一个以典礼为生活的团体,也更是以爱为宗旨的团体。将临期在教会生活中不是被动的等待时期,而是一个积极的准备时期。这不但要求信友在礼仪中有所表达,也要求他们在生活中有具体的实践。将临期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对将临期的意义是如何理解的(克苦斋戒与喜悦等待),对将临期的遵守和实践都是主动和积极的,并且包括礼仪行动和生活实践两部分的准备。
    第一,从教友生活实践来讲,要守好和度过一个积极而有意义的将临期要求我们信友在日常生活中有积极主动的表现。这包括更积极爱主爱人,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克己:克制私欲,生活有节制等;二是更加关爱他人:在照顾好家人的基础上,也要尽心帮助周围的有需要的人包括照顾老弱病残等。
    第二,从教会的礼仪生活来讲,要守好一个有意义的将临期也要求我们积极地参与教会的礼仪。从上述的将临期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将临期在礼仪中的特殊表达。礼仪具有双重的功用:一是天主借着它来圣化我们——把基督的救恩实现在我们身上;二是教会借着它敬礼天主。因此,要获得将临期的神益,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将临期的礼仪庆祝。在礼仪中对将临期的表达主要表现在圣经的选读(参见弥撒读经)和经文或祷词中(比如集祷经和颂谢词等)。同时也表现在祭衣颜色和圣堂布置等方面。这也要求我们对这些礼仪的读经和经文的意义有很好的理解和领悟,好使我们不但借着参与礼仪得以圣化,而且也能在圣言的光照下,能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把爱实践在人身上。
    第三,将临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喜悦的等待时期。虽然将临期的历史说明将临期也是一个克己守斋准备基督来临的时期,但是,却不是一个消极悲观的时期。这在罗马的将临期的历史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虽然新的礼仪告诉我们,将临期的喜乐表现不能超过圣诞节的圆满喜乐,但是,我们也应该有一个积极喜乐的心态来参与礼仪和克己爱人。
    当今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可怜的境地。传统的以仁爱和礼仪之邦著称的国家已几乎成了道德沦丧、没有礼仪廉耻的国度。人们不但在日常生活的交接来往中缺乏信任、尊重和礼貌,而且更加可悲的是,人们已经不敢做好人行善了。当新闻报道那些层出不穷的坑蒙拐骗的案件时,当一次次地报道那些“爱人的人却反被诬陷”时,我们已经普遍感到我们中国人已经沦落到“做不起好人”的地步了!这实在是该敲起道德警钟的关键时刻了。面对如此现实,我们誓愿跟随基督的信友是不是该有更多的行动了?我们教会是以带给人爱和希望的基督为元首的团体。教会一年一度借着礼仪年来纪念和庆祝基督的降生奥迹和他光荣的再来,就是在不断地提醒和督促我们教友:我们有责任比别人更该去爱。在道德和正义面前,我们信友不应该退缩,而是效法基督勇敢地去面对。只有当我们施行正义和仁爱的时候,我们才能给痛苦的人带来喜乐,才能给黑暗带来光明,给忧苦者带来安慰……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
    另外,我们知道将临期是准备和等待基督降临的时期,那么我们该怀着如何的心情来准备迎接他的来临呢?试想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社交往来中,当你要准备接待一位你渴望已久的尊贵的客人时,当你听到他就要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情?你又会采取什么行动来准备你的家?如何准备你自己去接待他呢?你一定会心情激动,一定会打扫好你的家,一定会精心布置你的房间,一定会准备好他所喜欢的鲜花,喜欢吃的食物……你一定会很早地就在门口等待他,见到他时你一定会很激动地和他打招呼,很热情地领他到你精心为他准备的地方,让他享用你精心为他准备的一切……
    当我们准备基督来临时,我们该如何准备呢?我们知道基督喜欢什么吗?知道他喜欢住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心渴望见到他么……?
    总之,将临期的意义不但是纪念基督的第一次来临,更是透过他的逾越来期待他第二次光荣的来临:那也是我们期望获得的光荣。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消极悲观,而是要借着纪念基督的降生和光荣的再来圣化和激励我们更加热心事主爱人,好能获得天主所预许的光荣的复活和永恒的生命,这才是将临期的实质意义。希望我们信友都以活泼的信德,热切的爱德和满怀喜乐的望德,以言以行和以积极地参与礼仪来准备迎接基督的来临。
    (作者获美国天主教大学礼仪学博士,现任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礼仪学教授)

本文标题:满怀期望与喜乐的等待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