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若望神父纪录片《他与帝国同行》内容介绍
2009-03-24 09:40:20 作者:信德网 来源:信德网
信德网讯 由台湾光启文化中心和浙江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汤若望神父纪录片《他与帝国同行》,于3月22日21:25在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中播出,并于23日9:20和15:50两次重播。该纪录片讲述了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神父在中国的传奇经历,谱写了一幅中西文化交流的绚丽篇章。
纪录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传教士航行到澳门。1618年4月26日复活节后的周一,德国青年亚当•沙尔(汤若望)与其他21名青年耶稣会士在葡萄牙里斯本码头,踏上了名叫“善心耶稣号”的航船,满载着价值一万金币的天文、地理、神学著作及科学仪器起程赴澳门。由于路途艰辛,传教士们有的病死、有的牺牲,经过不到两年的航行,只有包括汤若望在内的6位耶稣会士于1619年平安到达澳门。当时正值中国禁止外国传教士入国的时期,汤若望等人只好在澳门进修神学,精心研习中国文化和语言,以备将来到中国传教。汤若望此行到澳门被称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伟大航行。
第二部分:汤若望在京城。1623年,徐光启向明朝皇帝崇祯献策,请澳门西洋人士到京城制造火炮,以帮助朝廷抗击满族铁骑入侵。汤若望因精通火炮制造技术而被召入京。到京后,汤若望将西方天文学著作目录、科学仪器呈送给朝廷,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关注和兴趣。在朝适作要臣的徐光启也教给汤若望经史之识、以及生活中的社交礼仪。
1628年,汤若望被朝廷委以修订历法、铸造火炮的重任。崇祯帝对汤若望等人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历书修订历时4年,达137卷,涵盖了当时西方先进的天文学等科学技术。
1644年,明朝灭亡,李自成对汤若望修订的尚未颁布的《崇祯历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因此对汤若望及北京的天主教会礼敬有加。
同年,大清王朝建立,汤若望得到了清政府的器重,令其担任“钦天监”之职。1644年7月15日,汤若望把《崇祯历书》更名为《西洋新法》,8月30日,他赴北京东城观象台接管钦天监。从此,汤若望在清王朝有了一个稳定的位置,同时也开启了洋人在长达150多年时间内主持钦天监的先河,也因此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一次美丽的相遇。
1645年,《西洋新法》定名为《时宪历》,正式颁行天下,成为指导中国民众生活规范的典籍,这是汤若望运用西方先进科学思想影响中国的最重要的一笔。
1651年,顺治皇帝在一日之内就给汤若望加封三次,使他从五级正品一跃成为三级正品官员。1653年,顺治帝授予汤若望“通玄教师”的尊号。1657年顺治又授予汤若望“司通政使”一职。1658年,顺治再封汤若望为“光禄大夫”。至此,汤若望成为了清朝的一级正品大员。汤若望也逐渐成了顺治帝的精神导师,曾在许多重大关头扭转了顺治的偏差。
第三部分:汤若望神父最后的岁月。1661年,康熙6岁登基,辅佐大臣鳌拜和苏克萨哈主张恢复祖制,不用西洋新说,一个低品级官员杨光先自称懂得历法,上书弹劾汤若望。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历案”。
在长达数月的审讯调查中,75岁的汤若望经受了从未有过的屈辱。1665年4月,汤若望等人被判极刑,鳌拜和苏克萨哈下令将汤若望凌迟处死。就在判决下达两天后,1665年4月16日,北京通县发生了里氏6.2级强烈地震,导致城墙倒塌,皇宫失火。人们私下纷传这是上天对判处汤若望死刑的天谴,孝庄太皇太后也亲自出面干涉,鳌拜在议论纷纷的恐怖氛围中,临时决定赦免汤若望。
1666年7月21日,因偏瘫而丧失行动能力的汤若望,向自己的助手南怀仁口授了一份长长的忏悔书,对自己的一生做了忏悔,并重新回顾了自己在中国的47年生活。1666年8月15日下午4点,汤若望在忏悔中去世。
1668年,14岁的康熙临朝亲政,1年后,康熙彻底平反历案错案,为汤若望平反昭雪,并公开举行朝廷谕祭纪念汤若望。汤若望的遗体被安葬在北京城西,利玛窦墓地的旁边。
1679年,由汤若望编撰的《时宪历》重新开始推行,一直沿用到今天,这就是和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紧密联系的农历。
视频链接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37738963306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