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抚顺耶稣圣心修女会沈丽英修女:“信德”是中国教会的第一家读物,25年来已经是家喻户晓、影响广大,可喜可贺!前段时间,我住院的时候大力宣传《赞美的力量》和《正视人生的信仰》,给邻床的教外病人看。
而且在这里有一个问题经常被人忽略,就是在历史上的教会大学并不只是培养教会的人才,不只是对教会作了一些贡献,而且在许多领域培养了社会精英,包括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原厅长鞠志强在发言中提到的周文斌、焦若愚等等
钱玲珠教授在信德文化研究所2011礼仪论坛上汇报亚洲礼仪论坛的成果台湾教会如何推行礼仪本地化本地化是梵二大公会议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会议之后,于斌枢机在台湾大力地推动本地化,推行的祭祖礼仪是很成功的。
在中国天主教史上成年修道的就只出过吴历、刘蕴德、万其渊、陆征祥四位神父和徐诚斌主教等不多的几位,前四位还都是半路出家的。
正如上海麦伦中学(今为继光中学)校长沈体兰曾说过的:基督教学校在现代中国教育界中是处于一个先进者的地位,这话是无可怀疑的。
其中,北京教区的任力军、宋占军、杨科、张洪波、韩文生、罗春海、郭文武、张天路、卞寅、张继恒、孙徐森、刘谦逊、孙永书、冯国新、韩斌国共14位神父先后在南头、龙岗、福田、盐田、坪山5个堂区服务。
江苏南京沈亚红:我第一次来这里是2006年“信德”成立15周年。第七届也参加了,这次是第三次。我不是合格的通讯员,我的稿件除了一句话新闻,也就是照片以外,一年最多也就三四篇,但可以说我是个优秀的读者。
石家庄教区的宋虎斌神父自2008年开始就针对务工青年离家远,灵修方面得不到指导的情况,成立了专门针对务工青年的青年团体,每周六来参与活动的务工青年100名左右。
2009年,南堂某期慕道班报名人数400多人,最终领洗者却不足200人,这引起南堂本堂刘永斌神父和慕道中心主任刘哲神父的反思,他们发现问题的症结主要是对慕道者的关爱不够。
[2]还有南京教案时的主角沈榷向皇帝三上二《参远夷疏》。这些都说明当时的思想界并不平静,儒学界对天主教的传入并非没有反映。在这个过程中代表儒学思想闹得最大的当然是杨光先这位反对天主教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