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作者、志愿发行员分享交流
2016-07-28 13:48:28 来源:《信德报》2016年6月30日,25期(总第683期)
1991年3月,“信德”(原名河北天主教信德编辑室,简称“信德室”)在石家庄成立,同年9月1日,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张天主教读物“信德”创刊。25年来,“信德”出版了400多种图书和600多期,印制了60多万册挂历和1000多万张瞻礼单,制作了部分教会音像制品。先后创办了不同类型的“信德”品牌——信德网、信德杂志(季刊)和信德微信,以形式多样的文字方式服务于中国教会。
25年,“信德”陪伴中国教会从恢复元气并走向全面复兴,经历了一段非凡的历史时期,为广大神长教友提供了书报等精神食粮。借此25周年之际,“信德”在石家庄召开信德之友交流会,大家畅所欲言,对“信德”给予祝贺,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通讯员分享交流现场
天津 马豹:
很荣幸被信德拣选,我是2001年第一届的通讯员,但投稿的数量和质量我自己不是很满意,以后还需继续努力。感谢信德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因为各个教区都有自己很宝贵的经验,但很难坐在一起交流,感谢信德能让我们彼此促进,互相提高。
全国各地,尤其是许多偏远、教会力量薄弱的地方,他们没有福传的工具。20多年来,“信德”真的在福传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作为通讯员,一方面是投稿的数量,另一方面是投稿的质量,每一次到信德来,我都非常的受益,信德教给我们如何去写作、采访,我现在基础性的知识都是从信德学来的,我还要继续学习。“信德”现在一周一期,稿件的及时性很重要。另外,我们通讯员也要起到推广的作用,保证发行量。放心,永远不会被埋没,因为文字是可以留得住的。
提两个建议:首先,“信德”能不能将来在新媒体方面有所突破,包括视频的制作,因为文字对年轻人不太好接受,是否有可能从视觉角度给他们精神大餐。也可以推出系列的小短片、短剧等等。其次,城市福传在中国太落后,能不能帮忙我们总结提炼一些城市福传的成功经验,面向全国各大城市推广。
河北张家口 焦玉海:
我1993年领洗,2007年到邯郸大名备修院教书至今。修院的课程紧,白天上课,晚上处理完教学工作,再挤出时间写文章。每期的“信德”我都会仔细地看,优秀的文章很多,天主给了这些作者丰富的恩宠。我觉得写文章可以没有规则,不拘一格,但要写得感情真实,主题明确,少些华丽的、空洞的词语,文章一定会很精彩。对于教会重点的文章,教会的重大事件,也可以用特稿的形式来写。
我建议“信德”开辟一个老堂区复兴之路栏目。中国教会80%还是老堂区,只有把老堂区教友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新堂区才能活跃起来。
江西九江 夏凌:
很高兴能在“信德”25周年时参加这次信德之友交流分享,我是2011年第一次写新闻稿。后来主教告诉我:“不能只写堂口的新闻,整个教区的新闻也要交给你写,我给你通行证,无论到哪个堂区,神父都会接待你。”主教的话激励着我,教区有什么活动我都积极去参加。未来,我有信心为教会的文字福传服务好。
内蒙古包头 王崇喜:
我从92年就接触“信德”,那时还是很小的一个版面;大概95年我就开始给“信德”写稿,发表的是豆腐块、一两句话;99年时就发表了半个版的文章。我过去是没有时间、没有文凭、没有水平,但一直坚持下来,得益于信德老师的帮助。首先我觉得“信德”是在一个历史时期,天主赐给教会的一份特殊的礼物,宝贵的礼物,这也是为什么教会、教友对“信德”情有独钟。其次,“信德”在教会的重要时期,引导了舆论的大方向,也就是正确导向,传播了和谐共融、合一发展的正能量,“信德”的作用无可复制。第三,“信德”的成功和发展,得益于天主圣神的指引和光照,也得益于编者、作者、通讯员、读者的共同努力,是我们大家共同奋斗的结晶。第四,“信德”给中国教会带来希望,也面对着新的挑战,比如错误的思潮、教会内部的分歧,以及新媒体的冲击,因此,需要我们有效地去应对这些危机,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凭着信德的努力合作,定会为中国教友做出更多的贡献。
河北邯郸 张庆雨:
作为“信德”的发行员,我是第一次来参加信德举办的培训班。我的本堂神父非常重视文字福传,也知道“信德”对神长教友的帮助特别大,今年我们堂区弄了300多份“信德”,每当我分发“信德”的时候,心里都非常高兴,有说不出的喜悦。希望“信德”能出版相关的书籍,吸引青少年,加深他们对信仰的认识,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做些与信仰相关的视频。
陕西三原 宗可玲:
我在堂区发“信德”将近20年,每当收到“信德”后,我会在报角写上姓,教友就按照名字去拿取,一点也不乱。每年征集“信德”的时候,各村的会长把统计好的人数集中交到总堂,然后一起“索阅”,既方便教友,堂口也省事。看“信德”对我们当地的教友们来说,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河北献县 杨文华:
感谢天主给了我这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我虽然是个老教友,但我认识天主太晚了,2010年退休后才开始进堂,以前因为种种原因远离了天主,整天忙于世俗,忙着喝酒、打麻将,很讨厌进堂。后来会长请我为教会服务,安排我每天为教友分享《每日圣言》,每天我像老师一样备课,然后给教友分享。张庄是献县主教府所在地,每年教友们都会“索阅”很多“信德”,通过读“信德”增长了教会知识,信德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陕西兴平 张公显:
作为通讯员,为我自己来讲,引人走向天主,这是最重要的,如果离开这个目标,就没有意义了。1991年,我收到“信德”寄出的第一期,第三期我就在“信德”发表了一篇文章,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给“信德”投稿。关于发行,我们兴平是大堂口,看的非常多,教友也都非常积极,这也是天主的恩典。“信德”作者写的文章都是圣经的分享,这个很重要,既把文字传播了出去,也光荣了天主。我最想说的是,把爱天主放在第一位,无论什么工作都可以做得好。
河北石家庄 杨二祥:
我退休前三年就开始帮本堂神父搞福传,都是面对面口头福传。随着年龄的增长,转为文字福传。我的写作内容偏重于信仰的诠释,因为许多老教友对教会的道理都很模糊,需要澄清这些问题,我的想法就在于此。
河南郑州 张鸿瑞:
我在教堂负责管理圣物组。我们堂区数量很多,每位来圣物组领取“信德”的教友都非常高兴,盼望能及时拿到手中阅读,“信德”上新的书籍我都会介绍给大家。我自己也喜欢文字,喜欢阅读,所以有时候看到“信德”上的征稿启示,自己也想动笔写写,希望以后在这方面有所发挥。
信德之友向“信德”赠送《作光作盐》牌匾和《金秋》图
陕西周至 侯科彦:
我是2001年结识的“信德”,我当时对写作非常感兴趣,就开始为“信德”投稿,这么多年也坚持下来了。我的经验是,作教会报道,同一个事件要想有不同的报道,就要从多角度多视角地去写,这样写出的东西才能吸引眼球。感恩信德,这些年来对我十分关爱,我非常感动。我觉得要坚持不懈,继续努力。
陕西三原 李飞录:
我一直关注信德网,也活跃于信德网,我在信德网义务做网管,网名叫大刀。刀,有两面,一面是钝厚的刀背,一面是锐利的刀刃。对于善,我们要用刀背对着它,起一个保护作用;对于恶,我们要用刀刃对着它,起除恶扬善的作用。在文字福传中我愿把自己做成这样一把刀,成为天主的工具。
河北唐山 寇宏广:
我作为基督徒,有义务和责任去福传,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也无论是口头福传还是文字福传,我责无旁贷。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做,做不到,我觉得不应该说这样的话,天主给我们能力,我们就能做到。我们还要打破堂区和教区的界限,不要有“我堂区的”“我教区的”等想法,在天主眼前没有“你们”“我们”,只要是教会的报刊、网络我们就有责任去推广。特别是“信德”,现在我们每个人基本都有QQ和微信。另外,哪位教友负责本堂区的发行工作,也可以协助信德推广宣传一下。我在我们教区的报上每期都刊登一两本“信德”出版的新书,效果很好,所以,如果想做,方法很多,就看我们做不做了。
山东济南 刘玉玲:
我多年热衷文字福传,写的都是一些家庭琐事,没有轰轰烈烈的东西。感谢天主的拣选,感谢信德老师对拙作的厚爱,让我借着信德实现了写作的梦想。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把目光投向你身边的人,孩子、爱人、父母等,用最真实的文笔把天主在他们身上的爱和眷顾表现出来,写成最简单最真诚的见证。在新闻写作方面,教区、堂区的新闻动态,不能忽略,要以“被召选”来写的使命感督促自己来做来写。从2005年在“信德”发表第一篇文章到现在有11年了,虽然为主作工需要付出很多,但我相信一个经历生命洗礼的人,已经把基督的道路视为自己人生的必经之路,那么,即便是跪着爬着,也要把这条路进行到底。
河北邯郸 李亚科:
新媒体这个词已经出现近20年,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写文章在朋友圈或网上传播,以前是没有这么方便快捷的。但是也有一种不健康的现象,现在看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公交车上、火车上都是玩手机的,没有人静下心来沉进去阅读一篇长一点的文章。如何利用新媒体帮助我们福传,比如现在的微信、微博。我觉得教会应该在年轻人身上花费些时间和精力,这样有利于教会未来发展趋势。
浙江温州 徐革新:
我负责我们教区的网站、报刊、新闻的发布等。我们教会的新闻不外过瞻礼、祝圣圣堂、祝圣神父、修女发愿等、模式都是一样的,虽然一样,但这样的新闻还必须要写,因为这是在记录历史。其实在每个教会活动中总会有亮点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度。比如一个祝圣神父的新闻,读者也是想看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作为作者,要给别人讲一个“他不知道”的故事。你要看这个新神父有什么样的经历,他在修道过程中是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是否做过“逃兵”。这些都需要你提前做好工作,搜集资料和采访。我们要有“八卦”的精神,到处打听,比如谁来了?父母来了,你就去采访他父母,老师来了,你就去采访他的老师,跟他们多谈多聊,你就能从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新闻的亮点就出来了。读者要听你给他讲一个“新鲜”的故事,而不是一个“重复”的故事。另外,所有的故事都不应该是你自己讲的,而是别人说的,是“某某人”说的。你要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讲故事,你的名字、观点不要出现在文章中,而只是出现在作者一栏中。总之,是要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点,写一篇不一样的新闻。
陕西渭南 白汉强神父:
长期以来,“信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我开始在第一个堂区牧灵起就特别鼓励教友透过“信德”了解教会知识,提高信仰素质。从1997年我圣神父开始,在我们堂区“信德”有二三十份,但已经比教区别的堂区加在一起还多。晋铎第二年,我到教区总堂做本堂神父,教友是全教区最少的,那时,我就鼓励教友传教,让教友们把“信德”给他们的亲朋好友看,特别是给外教人看。那时“信德”在堂区福传方面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发展到100多份。再后来,我又调到开发区的主教府,这座堂历史比较长,但教友的信仰状况并不是很好。根据先前服务堂区的经验,就鼓励教友多看“信德”帮助福传,从一份没有到现在的100多份。因为是开发区,很多外地教友在当地做小生意,开小饭店。客人在等待上饭的过程中,有的教友就把“信德”放在桌子上,好多外教客人就开始看“信德”。于是,我呼吁教友们为自己的饭店要一份或两份“信德”进行福传。明年我会再加大力度,让更多做生意的教友看“信德”,你不会福传,就让“信德”来帮忙。“信德”陪伴了我20年的牧灵工作,也陪伴了我的成长。
陕西三原 王涛执事:
我从1994年开始接触“信德”,当时投了一篇稿件就刊登了。我现在所在的堂口大概有300户左右,“信德”一直保持在100多份。我计划2017年站在堂门口一个一个地询问,遇到经济有困难的,我可以先给要上。其实,我觉得有时候并不是教友不要,而是没有人组织。在堂口我作了一个报栏,每一期的都会放在里面供大家阅读。我们堂口的教友很多,但信仰素质还是有些令人堪忧,一个一个地去讲,又没有那么大的人力和时间,所以让大家通过看“信德”提升信仰素质是个很好的选择。另外,我们堂口有很多有才华的教友,有能说的,有能写的,有能画的,希望能把这些人才聚集起来,在文字福传方面发挥他们的作用。预祝“信德”、“信德”在天主圣神的滋润下,取得更好的成绩,让中华大地上更多的人认识天主。
河北献县 张祝永:
我从2006年与“信德”结缘。教区举办一个主日学的学习班,我们的副本堂鼓励我往“信德”投稿,因水平有限,一百多字,用了足足2个多小时模仿着别人的新闻才写成,结果很快就被刊登了,我心里特别感动,这对我的写作也是很大的鼓励。后来,得到了“信德”赠送的圣书作稿酬,这又是一个大惊喜。再后来,“信德”邀请我参加了信德之友分享交流会,经过几次培训,让我在摄影和写作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获得了很大的收获。我把编辑发表后的稿件拿来跟自己的原稿作对比,都会有受益。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是“信德”改变了我。我是会长,所以堂区一有活动,我就被安排写稿或发言。每次发完言后,就会有人来跟我说非常好,我也因此倍受鼓舞。之后,还让我主持教区的大型活动,受到了神父的夸奖。是“信德”让我从一个内向的人,成为一个能讲爱讲的人。
内蒙古巴盟 潘慧修女:
我是堂区发行员。刚开始接触“信德”时还小,也没有入修会,报上超性的内容看得似懂非懂,所以那个时候报纸对我的吸引力还不是很大。2005年,到了堂口,时间比较充足了,重新拿起“信德”时,感触就不大一样了,看到很多好的文章,我就把它剪下来收藏。后来调回修会负责发放“信德”,当亲手把报纸发到每一位教友手中的时候,又是不一样的感觉。所以现在只要报纸一来,我自己首先大致把内容浏览一遍,有教友询问,才能更好地回答,更好地推荐给大家。感谢“信德”给我这个交流座谈的平台,亲眼见到报纸上的作者,很受鼓舞,心里也有了要写文章的想法,期待以后“信德”有更多更好的文章发表出来。
江苏无锡 王亚芳修女:
我曾经在2009年的时候参加过交流座谈。上海、江苏一带的教友来参与这样的活动机会不多。我们堂区每年有300多份报纸免费赠送给教友,很多教外朋友也可以免费得到。我们堂区免费赠阅,主要是为鼓励教友。因为我们江南一带都是渔民教友,几乎是文盲,但他们也喜欢看报,看不懂文字就看图片,近期看到我们这里一位百岁老姆姆也上报了,教友们很高兴,也很受鼓舞。
堂区很多老教友常常说,儿女孙辈都不进堂也不念经,我们就鼓励这些老教友把报纸带回家,让他们的儿女、孙子孙女给他们读,读的同时,信仰就会印刻在老人后辈的心中,他们的信仰也得到提升。现在堂里也会看到很多的年轻人来参与弥撒,这也得益于“信德”的作用。我们在报纸上看到南方的新闻比较少,希望信德能多发展一些我们当地的教友通讯员,也期盼以后在报纸上能多看到我们这里的报道。
陕西西安 王莉萍:
我本人比较喜欢灵修版块,所以我与大家分享“写作是一项修炼”这个主题。如果把写作界定为一项修炼的话,那么对作者来说,他的心性水准要求是非常高的,否则就会出现无病呻吟、隔靴搔痒这类的现象。结合这次的学习,昨天王樽老师引领我们看了电影《鸟人》,引领我们看出现实生活中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爱不对称。因此在从事文字福传这项庄严神圣的工作时一直问自己,我是否给了读者原生态的耶稣,或者是相似、接近原生态的耶稣,自己最担心的就是,写了一堆的东西,劳了一整天的神,结果给不了人触动心灵的东西。我常告诫自己,一个从事文字福传的人,如果不能通过亲密的祈祷与耶稣基督建立关系,那么文以载道所引出的就不是活水的江河。
我很喜欢徐锦尧神父的福音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这条福传之路。在佛教中也有这样一句话“终日吃饭,未嚼一粒米;终日行走,未走一寸土”,如果放在我们天主教的灵修中来,要达到这个境界就是与无形无像的天主的重合,这正如保禄宗徒所说的,“到那时两面镜子光光互照,不见痕迹,却已飞过。”
通过这次学习,我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宽泛度不够,纵横度不够,写作技巧有所欠缺,但“信德”还是采纳了我的这些小文章,感谢你们的厚爱,在此表示感谢。
河北沧州 卢景荣:
我49岁领洗,做“信德”通讯员12年了。祈祷、采访,忍耐,这三点是我写作的经验。在写作过程中,我有一个诀窍,祈祷天主圣神给予智慧,向新闻写作主保圣方济各撒肋爵主教祈祷。这样,灵感就源源不断,有奇特的效果。采访就是坐在炕头上,和人聊天,做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来自生活一线的资料。文字福传比较辛苦,要学会忍耐。没有奉献精神,坚持不了多久。别人看电视、上网、打麻将、喝小酒,咱们捣鼓文章,非常寂廖,但是一想这就是咱们的使命,只要有使命感就会产生动力和干劲。
陕西西安 黄鹂:
圣保禄说,现今存在的有信望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他还说过,如果我不传福音就有祸了。我于2005年领洗,10年来一直坚持文字福传与爱德服务同行。以前我写过一篇《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仁爱之心》,介绍山西忻州市南关天主堂的修女和教友们照顾一位重病者的故事。2010年,我去了西安,一年间就写了十余篇南堂露德之家到安康山区服务的新闻报道。十年来,感谢“信德”老师们的鼓励和帮助,让我在文字福传的道路上一天天一点点成长。
陕西 刘仓:
我从2013年开始给“信德”投稿,但想法在2002年就有了,只是当时照相和传稿各方面都不允许。去上川岛朝圣,第一次投稿,结果上网了,也登报了。这三四年,信德编辑对我鼓励很大,尤其是新闻和各方面的指导。我主要是写新闻报道,三四年一直在坚持,写了稿子,我就把新闻稿子复制到我的空间日志里,自己保存起来,我看了一下,三年多来,有80多篇。培养新一代年轻的通讯员是很迫切的一个需求,希望“信德”多给年轻人机会。
贵州贵阳 胡国霖:
我在教区工作,写教会新闻受益于信德,很多方法都是在交流学习中学到的。本地新闻从主题来说,如祝圣神父、修女发愿、院庆、祝圣圣堂等教区重大活动,我都会发给信德。新闻我会比较注重主教的讲道,在弥撒中带着本子记录并提炼,注意背后的故事,加上教友们的感受,和一个大致的背景介绍,另外图片注重全局和细节,让全国各地的兄弟姊妹看到他们不太了解的贵州教会,凸显地方特色。
下次举行交流会,建议信德能不能提前把我们的意见、组稿上或写作上等等的困难综合一下,根据需要来安排这个课程,这样会更受益。我常以若望福音5章17节自勉:“我父到现在一直工作,我也应该工作。”
福建宁德 赖玲珠:
我是第一次来参加信德之友交流会,我把这一次当做是天主通过信德送给我的一个珍贵的礼物,也当做他对我的一次呼召。我想用圣经里的三句话,作为对参加这次活动的体会。第一句是欧瑟亚先知书第4章6节:“我的百姓因缺乏知识而灭亡;因为你抛弃了知识,我也要抛弃你,不让你充当我的司祭;你既然忘却了你的天主的法律,我也要忘记你的子孙。”这是我对文字福传重要性的认识,我觉得它涉及到我们教会的未来,涉及到我们子孙万代认识天主、爱慕天主,以及灵魂的得救。第二句是德训篇第11章3节:“飞虫中,蜜蜂是微小的,但她的产品,却是最甘饴的。”我用这一句话想表达的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性,我们虽然做的都是卑微的,但是我们的产品非常的甘甜,天主一定会悦纳。第三句是格林多前书第2章9节:“天主为爱他的人所准备的,是眼所未见,耳所未闻,人心所未想到的。”这是天主对我们丰厚的回报,我对这点充满了信心。
我有几个感想,第一,我们是否可以拓展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题材,写新闻,是不是可以写写人生感悟、见证。第二是发行方面,教会的书是个非常好的宝藏,“信德”25年来发行了500多万册图书,我们读了多少。我热情邀请大家去采集天主充满芬芳的果实,去品尝好的圣书。第三点,希望我们的家庭有教会的书架,堂口有圣书阅览室,教区有教会的图书馆。我们可以带动家人和亲友多阅读一些圣书。
海南海口 吴茂芬:
海南孤悬在南海之外,当时投稿的感觉就是刷刷海南的存在感,信德确实对我们很支持,每次都给我们刊登。我第一次来参加通讯员培训是在2011年第七届,当时是列席,但是那一次对我的影响特别大。那一次我才知道我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文字福传,觉得好神圣,好崇高。那一次,马豹老师对他们天津福传的介绍,对我触动非常大,我们到现在一直做不到,但是那是一个目标,一直激励着我们。去年与会,宋云老师公布大家的投稿量,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当时感觉很惭愧,自己做得太少,做得很不够。9月1日慈善法要实施了,对于教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契机,“信德”可以找一些慈善的专家、法律的专家,做一些探讨,写一些文章,对各教区慈善这一块起到一个指导作用。
最后,感谢曾经通过信德聊天室,使我的信仰获得成长,“信德”搀着我,扶着我,教着我,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内蒙古乌海 李升:
我说三句话,第一句,敬畏上主超越一切。德训篇25章12节。第二句,写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第三句,圣经是一本好书,多读圣经,写作才能得心应手。我每天在微信上写一篇文章,写文章很不容易,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知各种滋味。有时候好几天写不了一篇,有时候一天写好几篇文章,灵感来了要热情接待。
河北保定 崔瑞英:
我从小领洗,但是在1999年才正式进入教堂,也是从那时开始接触“信德”。后来堂区圣物室和报纸分开,神父就让我负责分发报纸,协助神父推广“索阅”“信德”,十年前我们堂区六七十份,现在快二百份了,神父十分重视,在弥撒后经常向教友推广。2004年复活节,我先生张有聚领洗,后来成了“信德”的通讯员,参加了第二届信德之友和信德15周年的庆祝。2007年丈夫去世之后,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接过这一棒。感谢信德老师,没有嫌弃我文化低,鼓励我接纳我,我知道我的新闻稿有很多的不足,需要继续加强学习。“信德”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信心,扫去我生活的阴霾,“信德”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北京 刘雪芬:
我是“信德”的受益者。我母亲当初是西城区政协的,而且是我们堂区学习小组的,最初她接触到“信德”,看完后重要的东西画出来,让我们看,许多文章让我深受启发。从2002年,我和丈夫牛文滨常把身边的同学朋友介绍到教堂,后来他们都领洗入教。2003年“信德”发表了我们的一篇文章《一举两得》。在这个鼓励下,这些年我们常写一些文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各地朝圣见闻等,为福传做点贡献。我们夫妻俩经常把报纸复印一些,发给身边的教友。,感谢老师们这么爱我们,今后我们会继续支持“信德”的工作。
内蒙古呼和浩特 吕瑞英:
我在我们堂区是编剧小组的,既编剧,四大瞻礼还主演小品。业余时间我喜欢把自己身边的小故事写出来,尽管粗枝大叶,让老师们修改半天,要想发表编辑们得煞费苦心。感谢“信德”老师的不离不弃,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经验有限,文化、时间、精力有限,但我愿一直写下去。
湖北武汉 王正光:
我54岁领的洗。我的感受是,不管写感悟、纪实,或者是什么文章等等,我们都不要游离在圣经之外,像一个教外人的文章,跟我们报纸不相符。我出过几本书,但却写不了信仰方面的文章。在一位老神父和教友帮助下,我读了15年圣经才敢给“信德”写第一篇文章。在我们的稿件里,一定要有天主的精神,我们心里一定要有圣神的启示,读不好圣经,写起来就会像一个教外的文章。
辽宁沈阳 苗佳:
谈谈我对报纸发行的一点经验:每年9月初我就开始看“信德”,像今年,每人先收25元,具体的数额定下后,再多退少补。我还会请神父动员,让神父在弥撒中通知大家该准德报纸了。我每年会做一个条幅,摆在堂区门口。还有,我会把过期的旧报纸进行回收,一期期收集装订成册,送给那些贫困偏远的山区教友。在我们堂区有两个室:一个图书室,包括阅览档案都在一起;一个是资源共享室,谁家有什么闲置的东西,送到这里,然后再从这里发放下去,给有需要的人。
山西太原 张彩娥:
这次分享交流会有一个亮点,就是颁发“优秀通讯员”和“优秀作者”奖项。“信德”给我的奖,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一个鞭策,对我的家人来说,是他们的骄傲。回到堂口,也可以让教友们看到“信德”的一些面貌,了解“信德”人员,借此扩大对“信德”的宣传,因为他们平常看到的只有“信德”。对“信德”来说,它是一种史料,反映了“信德”在发展路上的一些举措和取得的成绩。这些年我在信仰上成长了,是“信德”给了我锻炼的机会,给我提供了平台。我们小店堂区是一个移民堂口,老教友只有一户,其余50多户都是移民来的教友。我们小店堂口加上杨家堡堂区一共200来份报纸。但我们每份报纸都是按25元收取,每份多余出来5元,这样就可以多要几十份报纸,放在堂里,让那些外来务工人员免费阅读。这是我们小店堂口的一个特色,是郭全智神父倡导的。
辽宁朝阳 李庆芬:
谢谢各位老师的帮助,我2012年做了脑瘤手术,手术之后的我开始了堂区的通讯报道,也慢慢得到神父和教友们的支持与理解,没想到写得进入状态了,父母却相继卧病,需要人照顾,我实在力不从心,写作渐渐少了。我写作的一点体会就是,我采访一个教友或传道员之前,我会先祈祷,到教堂里跪圣体,求天主给我智慧和灵感,这对我写文章来说是最重要的。
上海 刘秀荣修女:
我在光启社呆过,也在佘山朝圣地做过接待。我现在调到了堂区,一开始来这个堂区只有60份报纸,现在到了120份。其中有几份是教外人要的。有人去世我们去唱追思,陪伴安慰他们;有教友家要圣房子;或者有小孩诞生要庆祝,这些场合中都会有教外人在,我们吃饭时同他们聊信仰,讲天主,所以我们的传道常常都是在饭桌上,好多人能认识天主都是吃饭吃出来的,我们中国人的吃饭真是挺学问的。
一切的工作,如果不相信耶稣,什么益处都没有。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话:相信就是力量,相信就有奇迹。
上海 王秀清:
我是报纸发行员,听大家讲了这么多,我也受到好多感动,回去以后,我会做得更多,成为天主喜欢的工具。
江苏南京 沈亚红:
我第一次来这里是2006年“信德”成立15周年。第七届也参加了,这次是第三次。我不是合格的通讯员,我的稿件除了一句话新闻,也就是照片以外,一年最多也就三四篇,但可以说我是个优秀的读者。一拿到“信德”,先看一下自己熟悉的那些人的文章,然后在几天时间里,我会把“信德”的文章仔细认真地读完,每篇文章尽量做到熟记于脑,意会于心。所以我自己给自己一个优秀读者的评奖。我虽不是发行员,但我协助报纸发行,把发行“信德”当成自己的一项责任。我特别喜欢山西太原郭全智神父的一篇文章——《教友神父和主教,全都需要“信德”》,我经常把这句话跟本堂神父讲,我把这句话用毛笔写出来,再加上“精神食粮”的话,贴出来鼓励大家“索阅”“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