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里,我的脑海一片空白,真的很难想象九十岁左右的老人,怎样维持这个破碎的家。
他们经历了10多个春夏秋冬的福传历程,入教的人数还不尽人意,但他们已积累了福传的经验,无论遇到怎样的境遇,他们从不气馁,只有一个信念,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院长的证词)“我们也许已经丧失了怎样知道自己是罪人的意识……,我们很难自视为税吏,或伪善的法利塞人,或痊愈而忘恩的癞病人……,或不结果实的无花果树。”
(请参考《利玛窦传》)看看外国的洋神父利玛窦是怎样把主的福音带进中国的吧,还有汤若望神父等许许多多的外来传教士,他们带着西方的文明,带着万贯家财,告别故乡,临走时对他们的父母说一声:“天堂再见……”为了救我们中国人的灵魂
我们现在的聘礼又怎样呢?五十年代:一碗一筷,一穿一戴,一铺一盖。六十年代:起脊挂瓦四面硬,桌子椅子穿衣镜。七十年代:蹬蹬(自行车)转转(缝纫机)听听(收音机)看看(手表)。
在跟随耶稣的路上披荆斩棘,也让我明白,只有做一名快乐的修女,兴高采烈的为基督、为教会奉献自己,把希望放在天主手中,我们才能战无不胜,当我听到这些弟兄姐妹热情地分享做神父修女的经验和感受,探讨如何搞好福传工作,怎样建设我们的教区时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怎样奉献呢?一方面将自己的工作、生活、挑战奉献给天主父,另一方面更将自己奉献于周围的人,如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分耐性,一点关爱,就可以使别人得到滋养和喜悦。
“当我们还在软弱的时候,基督就在指定的时期为不虔敬的人死了,为义人死,是罕有的事:为善人或许有敢死的;但是,基督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就为我们死了,这证明了天主是怎样爱我们。”
以至于我们常常忘记了,在没有它们的年代,人们是怎样生活的。真正让我体会到这种关联和失联是在出国的时候。因为是朝圣,自然不可能带着电脑。
在这全新的灵修与神学氛围中出现了怎样的基督学认知呢?最重要的一点不是找到了新视角或当时的哲学界提出了新方法,而是重新发现一个基本的圣经事实:耶稣基督就是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