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传之我见
2005-09-03 09:21:53 来源:信德报(第244期)
———致曹慧琳的一封信
曹慧琳小姊妹:你好!
在“信德之友”分享交流会上,你提出的问题,我想再次解答一下。
首先说传福音吧,这是主耶稣交给我们基督徒最神圣的使命。看到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灵魂,其实他们也是为耶稣所爱的,他们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街坊邻里,或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
关于怕领洗后有个别教友不再进堂,甚至远离了教会,他的代父母尽了最大的努力之后,仍没效果怎么办?代父母还是要继续为他们祈祷、规劝,这是代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我认为代父母是没有罪的。主耶稣拣选的12位宗徒里,还出了一个叛徒犹达斯,难道罪在耶稣召叫了他吗?也有个别的神父在灵修的路上走不到头,罪是祝圣他的主教呢?还是培养他的修院呢?
主耶稣不是又召叫了保禄吗?主教们也还是要继续不断的祝圣新铎,修院也还是在继续培养人才。所以我们还得再去传别人,天主的仁慈有多大,我们知道吗?信仰本身就是波浪式的。远离了教会的新领洗者,在他的一生中,也不能否定他就不回头了。
湖南的小姊妹,你能提出问题这就证明福传在你心中已经开始了。
回顾初期教会,五旬节圣宗徒伯多禄一次讲道就有三千人领洗。难道他们有慕道期吗?只要我们在行动上去传福音,圣神就会帮助我们的,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我们邯郸武安市一街的白成弟老大娘,她听了一个开车司机的劝说,便走进了教堂,一进堂,天主立即感召了她,谁又能想到在她领洗后,她能使全家41人奉教,她能在自己的家乡一个教友也没有的情况下,传了150多人奉教。她为了在村里能盖座教堂,把自己的养老金和平时省下的零花钱共计一万多元钱,全部奉献了出来。这一切难道不是圣神的能力吗?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武安堂区的刘幸福神父强调:当望教者懂了教会的基本道理之后,能到教堂参与两次弥撒,就可以让他(她)领洗。亲爱的广大读者,我们真的再也不能把教外人拒之门外了。当一个教友把一个教外人领进教堂,您知道这位教友费了多少口舌、动了多少心思,这其中又有多少汗水和心血吗?当教友做了代父母后,他(她)会感到是何等的快乐啊,正如歌曲《撒种:携回肥美嘉禾将何等欢乐》。
再来看看我们的祖先又是怎么奉教的,不也是为了吃饱饭,治好病吗?就拿我来说吧,是家中的第三代教友。我的老奶奶就是为了治好病才领洗进教的。(请参考《利玛窦传》)看看外国的洋神父利玛窦是怎样把主的福音带进中国的吧,还有汤若望神父等许许多多的外来传教士,他们带着西方的文明,带着万贯家财,告别故乡,临走时对他们的父母说一声:“天堂再见……”为了救我们中国人的灵魂,他们倾其所有,奉献了自己一生的智慧、精力和心血不说,最后把自己的墓碑都立在了中国这个第二故乡的热土上。
仰望主耶稣,仰望教会的福传前辈们,我们今天还能无动于衷?我们还能墨守陈规?我们还能故步自封、作茧自缚?若真是如此,我们可就真要有祸了!圣保禄宗徒说:“凡呼求主名的人必然获救,但是人若不信他,又怎能呼求呢?从未听到过又怎能信他呢?没有宣讲又怎能听到呢?若没有奉派遣又怎能宣讲呢?”在此,我忧心如焚的恳请我们广大的神长快快派遣广大的教友,抓住机遇,赶紧行动,时不我待,拿出实际办法来向教外人广传福音,让人人都能听到主的福音,让全国人民都能接受基督的救恩。
主佑平安!
施芳霞
2005年8月14日
编后语:施芳霞姊妹在信中提到了一个“信而授洗”的问题。她认为在当今中国,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应结合国情,尽量缩短望教者的慕道期,这样会更有利于中国天主教会的发展。与会的其他“信德之友”针对她的发言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望教者的慕道期不能太短,新教友的质量还是要保证的。这两种看法,通俗的讲,即:我们是先把“羊群”圈起来再加强喂养呢?还是等喂养好了“羊群”再圈进来呢?本报殷切希望广大神长、教友及读者,围绕这一话题,谈谈您对“福传之我见”的看法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