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梵蒂冈电台台长隆巴尔迪神父评论电台的变革发展
2016-02-26

隆巴尔迪神父形容《公教文明》期刊是「最佳的预备学校」,训练他後来「为教宗和圣座服务时,懂得应对大众传媒的种种问题」。隆巴尔迪神父对梵蒂冈电台的情感深厚。

手机没信号的日子
2016-10-17

现在想来,可能的原因是,在家或在学校的时候,日子过得很安稳,尤其是学校生活非常规律,一切按部就班,很少出现意外。这样的生活,往往凭靠自己以往的经验就可以应对。

那一抹时光
2018-10-08

起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学前班升上来,当然少不了一些压力和挑战,因为很小就要寄宿在学校

教宗方济各:疫情过后,需要以新的眼光看待现实
2021-07-20

问:您经常将新现实主义也定义为一个“人性教理讲授”或一个“人文主义的学校”。这些是非常美好的表达。这些电影的现实性在哪里?

关注儿女的信仰
2016-04-05

由于学校的教育、繁多的功课压力,他没有时间也没心思看圣书,更不要说去教堂,信仰渐渐淡薄了。中学毕业后,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仅能上专科,那时的他闷闷不乐,不想继续求学,想自己去闯荡一下外面世界。

雷立柏教授的第一场发言
2017-11-01

但是比你们的书还有更厚的,有一个黄光域写的基督新教的资料书,即《基督教行中国纪念》,是1100多页,它包括所有基督教传教士的人名,从1807年到1949年大概有1.3万个人!

2017进德公益第十三届圣诞公益晚会人物采访
2018-01-11

希望透过我们的双手把天主的大爱递给每一位需要的人,给他们冰冷的人生带去一份温暖,为孤苦之人点亮一盏心灯。

香港:圣神修院庆祝六十周年汤牧重申修院乃教区“心脏”
2010-06-01

据圣神修院网站报道,1841年四月,香港首任教区监牧德多罗神父及传信部两位代表司铎偕同20位中国修生,自澳门乘木船来港,在今威灵顿街建筑一间茅舍,修生们就在这裡渡过了最初几个月的修院生活。

徐光启“背后”的故事(三)
2012-07-03

每次讲道他都前来协助,并对于讲道充满好奇,非常虔诚,准确而详细地记录下宣讲的内容,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便会非常坦诚地提问,就像一个学校里的小学生。

临风昂首 祭坛尽瘁(二)
2004-11-23

1984年学校为教授调整住房,他向校方说:“我单身一人,一居半就行了,不需要动,把大房子让给人口多的老师们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