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背后”的故事(三)
2012-07-03 10:59:15 作者:段春生 神父 来源:《信德报》2012年6月21日,第23期(总第494期)
信德与见证
1632年,72岁的徐光启入阁拜相,位极人臣,权倾朝野。他的基督徒生活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比以前更加虔诚和执着。罗雅各在《徐光启别传》中给我们写道,“那时虽然国事日非,但他忠公体国,朝夕勤劳,办事十分尽职,使崇祯极为满意,因此倚重日深。对于一位求治万分急切,13年中换了57位宰相的皇帝,文定公能始终不失信任,这真是极不易的事情。”虽然他日理万机,处理国事极为繁忙,然而他奉教虔诚依旧不稍懈怠。每天在退朝后,他“先行默想,跪在天主苦像台前,省察所思所言所行,质于天主,过则悔之改之,有善则献于天主,谓非天主助我,莫能行之。”
根据教会的传统,信友每年至少办告解一次。但徐光启每月办告解三次,按照教会规定,许领几次圣体就领几次。据文献记载,徐光启“生平最喜欢的两项神修工夫,即每日神领圣体与诵念玫瑰经”。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带动教友们去行这些热心神工。
徐光启不仅热心修德,而且严格遵守教会的诫命。“虽然年过七十,但是他不仅在一年中例行斋期时守斋,而且在四旬期中也严守斋戒……让前来探望身处病中的保禄(编者注:徐光启)的所有教友官员和异教徒吃惊的是,他们看见保禄躺着的床上放着念珠、苦衣和苦鞭……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人,对很多人都有教育意义。”
在家乡期间,徐光启还热心祈祷、积极参与弥撒圣祭,在他德表的感召下全家人均热心参与弥撒。伏若望在《徐保禄进士行实》中写道:“在回到家乡期间,他从来没有错过弥撒,他的信教家族成员也都按时参加弥撒,因为他要求他们都来,而让他们做到这一点对他来说也不难,因为通常他的榜样作用,便可以激励和促使他们。有时由于正当的原因而无法参加弥撒,他也会在次日弥补上。”
徐光启几十年如一日,一直保持按时参与弥撒的习惯,以及弥撒后的各种热心祈祷神工。“为了更方便地参加弥撒,他在我们神父们的住所旁边租了房子,并开辟了一个专供使用的门……几乎可以说我们的教堂成了他家的圣龛,在很多特别的时候,他屡次来到这里就他的一些事情与天主交流,尽管他在自己家中也有一个装饰华丽的圣龛。他入教以后的整个生活就像一个虔诚而守时的初学修士。因为每次离开家或官邸,每次出门探亲访友,或者在家中会见客人,他都会首先来到他的圣龛面前,在那里祈祷,其最主要的祈祷是求天主让他在这类活动中不要忽视作为一名真正教徒的责任。”而当他遇到棘手的国家大事、军政要事,难以决断时,也总是会通过谦卑的祈祷向天主祈求智慧,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信仰已经深入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他的思考、工作、读书、写作、待人接物,以及价值判断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徐光启还很热诚于听神父们讲道,他对于信德的道理表现出极大的热诚和谦卑。“每次讲道他都前来协助,并对于讲道充满好奇,非常虔诚,准确而详细地记录下宣讲的内容,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便会非常坦诚地提问,就像一个学校里的小学生”。
徐光启敬爱神长,从内心里尊敬传教士,尤其是对于利玛窦神父和罗如望神父。徐光启惊闻利玛窦神父去世之噩耗,痛哭失声如丧考妣。罗如望神父去世后,光启服孝一年,对人说:“某受洗于罗神父之手,是真吾神灵之父也,礼宜尽孝。”
1624年金尼阁神父从罗马返回,给徐光启带来了教宗颁赐的宗座遐福,光启朝服朝冠,跪领教宗恩命,表现出极大的尊敬与感恩之情。
在病危之际,徐光启不顾自己的身体,依然为汤若望、罗雅各等参与修历的传教士请功,并做出一些具体安排,推荐同为天主教徒的李天经管理历局,“均蒙谕允”。可见,徐光启心系教会,虽在临终之际,心中牵挂的还是教会。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他专心地为死亡做准备,过得很平静,长时间地做祈祷,也随意地与人们交谈,经常与龙华民、汤若望和罗雅各谈起永久的福祉。他至少办了三次告解,领受了临终圣体和临终傅油圣事,安息主怀。
徐光启从皈依到去世,一直都奉行最高尚的天主教徒的道德品行。他的谦恭、温和、宁静、正直,他对祈祷和悔罪的真心,他对自我感情的控制,他对敌人的宽恕,他那平和的心地……可以说都是徐光启作为一个典型的天主教徒的真实写照。 (连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