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总是鼓励每位兄弟姊妹勇于向天主父表达心声,带着自己的祈祷的意向,敞开心肺向天主诉说需求,我们需要大声的去宣告,天父是那么的爱我们,我们通过敬拜赞美能够深深感受到,我们本就是耶稣基督的门徒,不仅仅是在教会的聚会中,在工作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训导,在俗称《教宗良圣事礼典》的古籍中,早已有扼要的说明:“每次当我们举行此祭献的纪念时,就是实现(天主)救赎我们的工程[3]。”
主耶稣的圣体圣血,就是祂今天对我们每个人最朴实、最明显、最有效的爱,也是祂在我们环境中的临在。什么是圣体?
祂耐心、怜悯,愿意宽恕;亚巴郎是代祷者的典范,他在祈祷中不断信赖天主,勇敢恳求,这激励我们也要“为世界祈祷”;义人对社会有救赎性的意义:即使在堕落的城市中,义人的存在也可能带来全城的赦免——这预示着基督的赎罪牺牲
自上世纪60年代中,天主教会与社会互动中选择了一个自我身份的定位:优先选择与穷人为伍(preferentialoptionforthepoor)。
外邦人的宗徒在《斐理伯书》中表达了参与基督的死亡与复活所实现的变化的意义,指出了目标:我只愿认识基督和祂复活的德能,参与祂的苦难相似祂的死,我希望也得到由死者中的复活(斐3,10-11)。
看完电影,我深深认同了电影中不断重复的一句话: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七八年来,我一直做青年教育的工作,对教育本身也有一些体会。
从统计中我们看到:62%的人在清明节有祭祖经历,而38%的人则无。
这是一件事,也许是每个早上太阳升起时,每位牧人、献身生活者必须要在祈祷中重复的:就算是今天,在我的服务中,也不是我在中心,而是天主、上主。我说这个是因为在世俗主义中有一个危险,一个虚荣心的危险。
这种形式的安排可以在《葛拉西乌斯圣事书》和《额我略圣事书》中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