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主教会积极融入社会的平台及途径
2015-11-18 15:14:48 作者:关俊棠 神父 (香港圣神修院神哲学院)
各位嘉宾、各位神长、女士先生们,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大会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个多年来在我心中萦绕已久的话题,就是:中国天主教在祖国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她有什么位置,她对我们的社会能有些怎样的贡献。就上述的话题,今天下午我向各位分享的一些看法可归纳为四点:
一、为教会定位。天主教作为一个宗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她是怎样看自己的身分的,而中国天主教会在参与祖国的发展中,她的自我认同又是怎样。
二、为中国社会把脉。中国自改革开放后,这五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是令世界触目的,但也迎来不少国家的猜忌和不安。然而更严重的问题是国人的精神素质并未随着经济的改善有大幅度相应的提升。这点是令人担忧的,也是身负传福音使命的教会心中一直挥之不去的隐痛。
三、至此,无论是中国的领导阶层,或是忧国忧民的老百姓、学者、文化人以至教会,我们要问:「我们希望留给那些后我们而来的人,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一个怎样的世界?」教宗圣方济(颂160)
四、最后,我们更具体一点要探讨的是:中国天主教会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上的可为之处是什么。
现在,就让我向大家就上述四点作一个扼要的报告。我会多花一点时间在第一和第四点上。
一、为教会定位
1. 「非以役人,乃役于人」(若十八37;三17;玛廿28;谷十45)。
教会身处世界,也关心世事,但她与世界的关系却是超然的。从教会存在的基本意义来看,教会虽然存在于时空中,并关注时空内发生的事,但其归宿却始终是超越时空的。教会既是入世,但同时也是出世的。因此,她不以拥有世界,或是以占有世界某些权力为满足,而是要以福音的精神优化世界,为人类的终极幸福服务。「教会毫无现世的野心,其唯一目标是在圣神领导下继续基督的工作。基督降生,是为真理作证,是为拯救人类,而不是为审判人类,是为服务人类,而不是为受人服务。」(牧职宪章3)
2. 教会的「形」
教会作为一个生活在世界当中,拥有约十一亿信众的生命群体,在维持信仰信念上的共识,在促进不同地域信徒间经验的交流、彼此丰盛和互通有无,以至群体管理、宗教礼仪...等上,需要透过组织、结构、分工及责任制等工具,才能让这庞大的群体发挥其存在的作用。这是教会「形」,即她的组织、制度、结构和独立国的面貌。
然而,更重要、更代表教会之为教会的是她的「神」。就是:为人的终极福祉服务。
教会的「神」
1984年,南非圣公会大主教杜图(Desmond Tutu)在领受诺贝尔和平奖时曾说:基督徒的信仰是一个「重物」(materialistic)的信仰。他引用了玛窦福音廿五章最后审判的叙述,人在上主台前要接受最后的测试,不是「正信」,而是「正行」。神不问我们「信」了多少,祂只问我们「实践」了多少我们所信的。梵二牧职宪章开宗明义劈头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这时代的人们,尤其是贫困者和遭受折磨者,所有的喜乐与期望、愁苦与焦虑,亦是基督信徒的喜乐与期望、愁苦和焦虑。凡属于人类的种种,在基督信徒心灵内,莫不有所反映。」(牧职宪章1)
那么,这所谓人的终极福祉又是什么?
在个人层面上:身、心、情、理、灵的全面及整合发展,活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在集体层面上:家庭、社会、国家、民族、国际的公共福利和共同幸福;
在地球层面上:引导和教化人类作地球的好管家和生态的守护者。
自上世纪60年代中,天主教会与社会互动中选择了一个自我身份的定位:优先选择与穷人为伍(preferential option for the poor)。教会不再以一个施予者、富有者的身份和心态来看待穷人,而是甘愿选择站在贫穷人的那边,与他们为伍,从他们身上及际遇中重新诠释圣经的教导及作为耶稣基督门徒的呼召的内容。穷人,不光是我们服务的对象,他们更是保持教会既超然又入世的老师。人,特别是穷人,是教会走向神的路。
这是今天教会的「神」!
3. 教会与政权之间的关系
教会与任何政权存在共同目标和理想均是为国人的福祉服务。不同点在于,国家政府的重点落在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包括基本的民生、衣、食、住、行、工作、医疗、卫生等。同样重要的是教育的普及、文盲的减少;经济、军事、外交国力的提升和维持国土内外的安全。而教会则以其优厚的灵性资产为人民的精神文明作灌溉与耕耘,与文化艺术携手打造优质的大国国民。最后,教会最最关注的不是传教,而是传福音,即神是爱、人的可贵、万物同源、众生一家的手足情...等等好消息。最后,教会愿与一切善心人士合作,在祖国大地上建设地上天国、人间净土。
从上面教会和政权的共同目标和在不同领域上的配合,我们可以体会到,政府和教会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而非从属、合作而非合一、朋友也是谏友的健康的伙伴关系。
二、为中国社会把脉
1. 国力上升带来的猜忌大于艳羡
美国、日本、印度、东亚小国的围堵及欧盟的若即若离;
2. 经济高速发展造成的后遗症
消费主义 蚕食人心
贫富悬殊 造成的不满及怨愤
强势管治 带来的反弹及冲击
3. 精神文明的进步强差人意
价值观的混乱
心灵、宗教、文化这些精神领域仍须积极开发
大国国民仍欠缺大国风范(外国人喝采的是我们的钱包而不是我们的优秀)
三、共同的责任与愿景:「我们希望留给那些后我们而来的人、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一个怎样的世界?」教宗方济各(颂160)
四、中国天主教会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上的可为之处
文化与宗教是两个有机的结合体。人类自有文明之初,远自有国家观念出现之前,就同时出现了宗教。姑勿论这纯是一个社会发展现象,抑或是来自人内心深处对「未知」的焦虑感及对大自然「不可掌握」的无助衍生出来的幻觉产品,事实却是,至今,地球上接受宗教有其一定存在价值的人,仍远超于不接纳甚至否定宗教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主教作为一种宗教,其世界观、宇宙观及道德观,对人类文明以至对中华文化,存在一定程度可取之处和参考价值。本人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与大家分享一些建议。
1. 在推动中梵建立友好关系中,希望中国教会能有其一席位。
中国在国际上是一个大国,与172个国家建有邦交,而梵蒂冈是一个小得不得了的小国,但她与179个国家及地区存在着友好的关系。她倚重的是精神和道德力量来维系其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关系。虽说中国人的事由中国自己管,然而,中梵建交为中国带来最大的好处是,能与一个以精神和道德力量维系其国际地位的小国建立友好关系,显示出中国并非只靠财富和日渐扩展的军事力量立足世界,也是以其优秀的文化和精神传统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梵蒂冈的修好正是很具象征意义和价值的事。长久以来,在中梵建交这问题上,中国教会一直都处于被动、沉默和不为两边当权者所重视。然而,中国天主教会在新中国这66年翻天覆地的转化中,她所受过的风风雨雨,她在国内外所经历的挣扎和矛盾,她被许多人的误判和批评,自己自身在挣扎求存中有的突破与失误,以至信徒及牧者所流的血、所受的苦……造就了中国天主教会在普世基督信仰中一个很独特的身分:她既忠于大公教会,但同时又参予了、经历了中国半个世纪的成就与伤痛!有谁比中国天主教更有资格作为中梵建交的桥梁?如果我们仍然相信天主是人类历史的终极主人的话,那么经历了这数十年苦路的中国天主教会一定有她特定的存在意义。
2. 发展「全人教育」的工作
划到深处的人性教育。基督信仰一直都坚持着人是一个身、心、情、理、灵连结一起的生命体,也是透过这个生命体的每一部分,接触人、接触神也接触天地。这个人性的各方面愈发展得健康,人际就愈和谐,人间愈有情;人更能参天地的化育,而一个活得健康、生命盎然的人,就是神最大的荣耀。基督信仰不轻视物质及肉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但同时也重视人的灵性发展的重要。
在天主教悠久的灵修传统中,定静的操练,如何面对情绪的困惑、时间管理、怎样活好群居和独处,都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教会可以透过教育传授这些自我管理的艺术。
人为什么生在世上?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为谁而活?为「什么」而活? 我活得甘心吗?这些都是教会在协助人反思自己生命的定向,很到家的哲理反思,提供追寻人生意义的地图,在青年教育中,尤其显得重要。
今天,中国社会需要培养更多有学养、教养和修养的政治人才,才能让这个泱泱大国不再掉进内耗及贪污的危险当中,并在稳健和平演进中赢得国际的尊重。教会凭借丰富的伦理道德传承,能为祖国培训有责任感、诚信和自律精神的优秀人才、担当其中一个角色。
3. 既然大公教会选择了「优先与穷人为伍」作为其服务人类的主要使命,中国教会当然也不例外。今天中国虽然算得上是一个世界经济强国,但因为百多年来的动荡不安,以至至今制度仍不算健全,人文精神的底子薄;在繁荣的背后,社会上仍有许多有特别需要的同胞极需关怀与帮助,如:民工、民工子女的教育、艾滋病患、留守儿童、山区教育...等。教会必须为这些耶稣基督心目中「最小的弟兄姊妹」设想、动员教众,走出自家的舒服圈,照顾这些天主交托给我们代祂照顾的子女,才不致辜负我们称天主为父的这个称号。
五、结语
中国的富庶和兴旺,最终不在于「强」,而是人民素质的「优美」。人是社会 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但资源要优化,优化的手段则是教育。我们不单需要好官,更需要好的人民;有优美素质的老百姓,就能出现优秀的领导者。何谓「优美」?借用易经的讲法,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好生之德」。本人相信,天主教有优秀的灵修及道德传统,其精神及实践验证,完全可以为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灵感和参考的价值。唯一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对宗教,特别是天主教多加信任、减少戒心,让教会的精神宝库,不再只局限于教堂范围内,而能走向社会、用实质的服务及侍奉,回馈社会、回馈祖国。同样,中国天主教会亦需要调校自己的眼光和视野,上下一心,在为最小的弟兄姊妹侍奉中侍奉天主。教会在教育上最关注的,不是信教的问题,而是如何与政府携手,优化年青人的心;好让他们在力求上进、闯一番事业、享受物质富裕的同时,能保持清醒、慈慧兼备,做个有灵性素养的中国人。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今天和大家的分享:当代中国精神文明的建造,是党与教会最佳的合作平台,谢谢各位。
关俊棠
2015.11.18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