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勉励聚集在圣伯多禄广场上的信众要信赖耶稣世界的真光,而不是使人疏远近人的虚假的光。
我们都承认,圣母是人,不是(女)神。但这个人在救恩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甚至超过旧约中的亚巴郎。因为,在这位女子身上,天主流露了他对人类的计划。
圣多玛斯表示,人作为天主的受造物,是“宇宙中最高贵的存在”。
人,从心神上来说,并非不想生活在光明之中,也并非不想做一个好人。但人性因欲望、贪婪、安逸、罪恶的软弱,会堕落陷入矛盾、痛苦的深渊中而不可自拔。
见解和具体行动而发生矛盾冲突和争斗,使人类所面对的一切事物皆具美丑善恶、是非对错、高下优劣等两面性而成为双刃剑,在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负效应,诸如太阳在光照万物的同时,也会制造阴影;在救助贫困的同时也会助长部分人的惰性
一、宗教信仰满足了个人的精神心理需要 人的需要是多复杂多样的。马克思曾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
《圣经》正是从这位天主的角度来看待宇宙和人。天主创造了宇宙和人。天主造人的时候,和造宇宙不同。《圣经》说天主是按照自己的肖像创造了人,所以人才有理性、法性和德性,人才会追求真理、公义和圣洁。
然而,蕴藏在基督这彻底的自我给予中,同时他也同样从人——基督徒得有完全的“接受”就如他降生接受了人性,与人同居共处,以慈爱和宽恕接纳了同胞——妇孺、罪人和外邦人,基督的接受及给予不是对立的两面,而是他与人相遇
面对苦难,贝蒂·史密斯在《布鲁克林有棵树》一书中,向我们描述了两种人,一种人从苦难的背景下走出来,从此更富同情心,一种人从苦难的背景下走出来,以自己的背景为耻,不敢面对,只好找比自己背景更凄惨的人去嘲笑
但是,没有信仰,人的心灵和精神将不能挺胸抬头看得更远——他所能看到的只限于狭窄的地球表面,而永远看不到广阔的星空之外对于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