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信仰·希望·爱·幸福(一)


2010-01-04 09:50:24 作者:古歌 来源:《信德报》2010年1月1日,1期(总第396期)

    在物质化的现代社会,谈信仰不是一件时尚的事情。信仰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远离生活实际的原则和精神理想。没有信仰成为一种常态,而有信仰则被当作某种精神上的妄望。为此,生活中人们会要求更加“有用”的东西,以现实主义的眼光看,从某种意义上说信仰确实是无用的,它无法带来实惠。但是,没有信仰,人的心灵和精神将不能挺胸抬头看得更远——他所能看到的只限于狭窄的地球表面,而永远看不到广阔的星空之外对于生命的意义。
    信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理解为:“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榜样或指南。” 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以基督宗教来理解,信仰就是相信世界万物包括人皆由天主造化而来,相信人类的原祖犯罪后被逐出乐园,相信降生成人的天主子——耶稣基督所宣讲的天国福音,接受他的洗礼,进入他的生命之门。并在现世把他的爱活出来,让更多的人在我们的生命中看到他的精神,皈依他的信仰。在他的爱内同生同死,最终获享天主救恩中圆满的生命和幸福。
    信仰与希望:生活的偶然性,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多变和无常。比如我现在要回老家看望一年未见的父母和妻女,方方面面都没问题了,只待出发,但这一天突降百年不遇的大雪,阻断了一切通向家乡的路,此时此刻,无论你有多么强烈的渴念,又能奈何?由此让我感到人应付变动不定生活的能力是多么的有限,或者从根本上说人永远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另一方面,人的“所欲”则是无限的,就像在太空中飘过的陨星,没有止境。这种人的有限性与永久性企盼之间的差距,决定了人必须在现实存在基础上有所期盼,有所超越。布洛赫将人的本质界定为“希望的主体”。在他看来,人不是其现存、不是他现有的各种属性,而是走向某种超越他现存的存在物。信仰的意义正是在这种超越中,表达了对人生终极目的的关怀,并赋予了生命的希望。
    在我的信仰中,是基督信仰让我感受到人生的一次次希望。首先,信仰给我的生命提供了一个终极目的,使我的心灵有了稳固的宁静的安顿之处;有了安身立命,依托精神的家园;有了超越现世的永恒的归宿。正是依赖信仰,使我在面对世俗的洪流中一些虚假和卑劣念头的时候,是信仰及时照亮了我的心灵,把我带回智慧的道路。其次,在我生活郁闷,工作迷茫,前途未卜,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一刻,是信仰把我的眼光引向辽远灿烂的星空,摆正了我前行的步履。在我第一次触摸到奇妙甜蜜的爱情的时候,是信仰告诉我要去历练自己的感情,使我的婚姻变得神圣,保佑了我平凡和睦的家庭。在我的心情被悲伤和忧愁所笼罩,仿佛乌云遮住太阳的时候,是信仰走到我的身边,向我诉说欢快、喜乐、充满希望的明天。在我前行的脚步变得蹒跚并且了解了罪恶的苦涩时,是信仰以有力的手,把我拉回高尚的道路。在我迷恋有所成就,甚至将取得的成就赋予一种神圣性,以为成就本身就意味着终极意义,是信仰提醒我这些只是一时一事看得到的东西,并非像其自称或者想象的那样具备无限性,唯有信仰才能让我进入神圣和永恒。最后,当病苦和死神走近我的亲人和朋友的时候,是信仰为我揭开了这个世界的神秘面纱,让我离那永恒的归宿更近了,让我更加看清走向天乡的希望。 (待续

 

本文标题:信仰·希望·爱·幸福(一)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