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先对自己的同伴说:你既然受同样的刑罚,连天主你都不敬畏吗?(廿三40)。这句话点出了悔改的出发点——敬畏天主。这不是害怕天主,不!而是对天主孝敬。
钉十字架这种刑罚,只用于罗马统治下的异国人,而不用于罗马人。这是当时最残酷的刑罚,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要经受很长一段时间的痛苦才会死去;并且带有示众的用意。
否则,这些罪过就要等到来世,通过火和刑罚,或通过‘净化’的惩罚来完成。
2.刑场的社会意义哥耳哥达是罗马帝国公开处决叛乱者的刑场,十字架刑罚旨在以恐怖维护统治。耶稣被钉时,头顶的罪状牌写着“纳匝肋人耶稣,犹太人的君王”(若19:19),政治讽刺与神学真理在此交织。
福音并未多加描述耶稣被钉十字架上死亡的细节,可能因这种刑罚过于残忍,不便多写。或者,第一世纪的人们已经确切知道何谓十字架刑,不须赘述。当时,罪犯的衣物通常成了行刑者的赃物。
第三条罪是对百姓刑罚过分严厉。我愿意悔过自新。”晋文公说到做到,随即出台了许多良策善谋,并落实在治国安民的实践中,兑现承诺立竿见影。晋文公重耳的温良恭俭让,感动了上天。
罚跪是常用的刑罚,一跪就是好几个钟头,跪不好就挨打。让跪着念毛主席语录的时候,王修女就心里默默念经,圣母祷文、若瑟祷文等经文。
钉在十字架上是一种典型的保禄式语言:基督在十字架上取代我们承担刑罚,为我们补赎(satisfactiovicaria),正如《依撒意亚书》53章预言的“为我们的罪被钉死的仆人”。
背景:十字架是当时最羞辱、最残酷的刑罚,只有奴隶和最严重的罪犯才会被钉。耶稣服从天父的旨意,接受十字架的死亡。灵修意义:基督的谦卑达到极点:祂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我们的救恩。
《唐律疏义》上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教之用。以孝治国是道德礼教,更是一套刑法制度,以道德礼教为本,但一定重刑侍候,刑法与德礼两手抓两手硬。孝被细化为一条一条的刑律,清清楚楚,按罪定刑,严刑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