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达神父与孙文元神父合影圣召过程实际上我修道的动机有点可笑,当时看见神父们下乡做弥撒,乘坐燕飞马车,用饭时三个盘、四个碟、又有教友在旁服侍着,觉得当神父好神气啊!
大气磅礴的开场舞乐清堂区文艺中心筹建于2007年3月,三年来,每逢圣诞期,该中心都组织进行下乡巡回演出,赴乡村、走山区、奔小堂,踏遍了乐清及温州西片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文艺福传的足迹。
“一些患有不治之症的教友,在王德望老神父付油后得以痊愈,老神父90高龄时还常下乡看教友,教友随叫随到,是一位爱心无限的老神父。”达州前任本堂肖运奎神父这样缅怀前辈王德望神父。
我自己是1973年高中毕业,74年下乡在农村呆过两年多,76年在咸阳国棉第七厂工作,77年考入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的中专部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分到咸阳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设计工作,91年大专毕业。
福传组每周六义务打扫教堂3月28日至30日,该堂口组织爱心探访组在堂区魏祥权神父带领下,前往宜昌小溪塔镇付家冲、西坝等地探访老教友,送弥撒下乡,几天共探访10多家老教友,让老教友感受到耶稣基督的圣爱和教会的关怀
我们经常下乡到偏远高寒山区、到穷困的教友村子看望教友,有些村子根本无路通车,就得下车步行三至四个小时才能抵达。我每年下乡看望教友的车程,共六万多公里。山高路险,在路上时常有险象横生。
即使到市里开会或是下乡也不离拾粪的箩筐,因此落了个拾粪乡长的外号,1956年的《人民日报》还报导过这件事。
北坦村有一个残疾女人叫张玉华,60多岁,是七十年代下乡的老知青,因病整天拄着双拐,家里还有个哑巴儿媳妇,生活过的挺紧巴。
在我妻子下乡当知青的贵州贫困县威宁,苗族农民都说‘要吃玉米坐月子,要吃白米下辈子’!一年之中许多时间是靠土豆为生。
李贵林老师全家曾经下乡到辽西偏远的山村,荒山秃岭,土地贫瘠,生活穷困,交通不便,缺医少药,人们生病就医相当困难,要步行8里才能坐到汽车。没有电灯,煤油灯是唯一的照明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