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我们的个人生活充满着仁爱,而且情意浓浓。尽管这副对联已不知何去,但他的教导一直在子孙们心中,直到他们也老了才能深刻领会。这是基督徒的文化,把生活,把有儒家气息的古诗,转变成对信仰生活的概括。
但愿纪念大战事迹对每个人是一项警惕,绝对不要重蹈野蛮的行径,却要加倍努力,为我们这个仍旧饱受战乱和对立蹂躏的时代建立持久的和平,尤其要把带有仁爱、关怀、尊重他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传递给新一代的人”。
最后,教宗祈求无染原罪、身心完全洁白的圣母帮助我们重新发现并维护每个人的价值,以天主仁爱的眼光看每个人,特别是那些孤独、遭歧视、被剥削利用的兄弟姐妹。哪里罪恶越多,那里天主的恩宠也更丰富。
我们也可以说,和平是友谊和仁爱。诚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类似于基督信仰的观点:「你应当爱近人,如你自己。」
序言印度加尔各答的圣德肋撒修女(1910–1997),仁爱会的创始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天主教女性。
在这个皈依的时期,我们“藉着天主的恩宠和教会的共融获得支持,我们要永不厌倦行善:守斋准备土壤,祈祷来灌溉,仁爱结出果实”。
若没有仁爱的见证,礼仪庆典与宣报就只是锣声钹响而已。”(37)教宗进一步强调教育人理解象征性符号很重要,这对现代人越来越困难。
《路加福音》第九章57至62节启发我们:(1)要订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奉为自己的人生使命;(2)以牺牲精神,践行这使命;(3)且终生践行,促使仁爱、正义与和平的天国临现人间。
当年的奴隶制如此残酷,与基督的仁爱精神既如此背道而驰,保禄为何不立刻设法推翻这个制度?为何不在信中干脆令费肋孟还他自由算了,又何必一再地替他求情,希望费肋孟能接受敖乃息摩回家?
在廿世纪卅年代,耶稣发显给一位名叫傅天娜的仁爱修女会的修女,她是波兰人。耶稣要她宣扬救主耶稣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