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基督教的生活方式、礼仪节日,基督教的语言表述等等,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这个呢,现在感觉很模糊,就像现在很多教内学者和教外学者商量,就这方面是不是需要来研讨,找出相应的方向,把怎么化落到实处。
“信德”出版的弥撒经书,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工作,对教会礼仪方面和福传方面的贡献很大。“信德”出的书很多,内容也不错。
这种社会现象存在有其深固的经济、社会的成因,天主教会难以靠自身力量阻止,也无力根除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但是,天主教会并非毫无作为,神父修女通过教义教理以及外在的教会礼仪,关注、关爱外来媳妇,通过教会各种灵修活动来减轻她们的痛苦
礼仪结束后,我请牛素青神父和杨老师一起合影留念,并把照片洗出来送给杨老师。他后来要求多洗几张,送给澳大利亚一个朋友。我把照片送到他家后,他非要给我钱。
教宗庇护十一世的八一通电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权威的保证,在通电中,教宗明确提出:为达此和平目的,教宗所切望者,乃世界人口最众之中华国民,其正当之盼望与合法之权利皆获完全认可[29]根据自己单方面的理解,刚恒毅认为不仅在礼仪之争禁令尚未解除之时可以向孙中山的遗像敬礼
⑺《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张国刚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⑻《中国天主教文选》,张泽编著,河北信德室出版,2003年11月。
但到了在清朝,走近中国人心灵的这种虚己的模式越来越不被关注,在“礼仪之争”中主要因素是“尊孔祭祖”,但谈判的过程也不容忽视。
献孩子于主,平常不过是一种形式,但对于玛利亚和耶稣,这种礼仪便成了全燔祭和爱情的象征,他们那时一定想到了十字架的祭献,那时,作为祭台的,不是西默盎的双臂,而是十字架的两根硬木;那时无论母子如何相爱,必要受苦分离
在基督教中国化、教会礼仪改革及社会服务工作方面,这些教会正进行着大量改革尝试。由于篇幅关系,这些内容将留待日后探讨。
徐整,字文操,三国时期吴国豫昌人,曾任太常,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为沟通人神的官员。后因战乱和仕途失意,弃官归隐,开始了闲云野鹤的道士生活,但他却是一个很有学问的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