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朝圣散记
2017-06-16 13:58:39 作者:宋云 来源:《信德报》2017年5月21日,19期(总第723期)
这些年,有机会走出国门,对所到国家和地区的教堂有一些简单的认识,用“简单”这个词,是因为时间很短,了解得很有限,更多的只是感觉和感受而已,但我还是愿意把我眼中看到的与大家分享。
按我的理解朝圣包括两方面的需求,一是外在的——到一个心中向往的地方,希望通过眼睛和耳朵,真实地加以了解;一是内心的——在朝圣过程中,通过切身感受,心灵受到触动,信仰得到升华。
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伯多禄大殿
作为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教堂,伯多禄大殿是每一位天主教徒都心驰神往的地方。圣殿所处的位置原为古罗马赛马场,后成为迫害基督徒的刑场,教会之长首任教宗圣伯多禄就在此遇难。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基督的教会从此获得了自由。公元326至333年,他为圣伯多禄重修墓穴,并在墓穴之上修建了一座教堂。光阴荏苒,经过1200年的风吹雨打教堂已经破损。1506年教堂重建;1513年拉斐尔接替前任并修改了原有设计。1547年,70岁的米开朗基罗继续教堂的设计建造工作。120年后圣殿终告完工,之后又花了20多年进行内外装饰。
伯多禄大殿融合了多位大师的心血,堪称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让人除了惊叹还是惊叹。大殿有5扇大门和3个阳台,中间的一个叫祝福阳台,教宗在此祝福广场上朝圣的人群。廊檐上立着13座5.5米高的雕像,耶稣的两边分别是12位门徒。走进大殿,立刻被它的高大和唯美所震撼,石柱、墙壁、拱形的殿顶,金碧辉煌的壁画和装饰,栩栩如生的塑像和精美细致的浮雕,简直就像进入了博物馆。大殿共有11个小堂、50个祭台、约450尊雕像,可容纳6万人参与礼仪;主堂长187米,宽58米,可容纳2.5万人。
伯多禄大殿主祭台下是圣伯多禄的陵墓
贝尔尼尼设计的镀金青铜宝座、高达29米的华盖,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直径42.34米的大穹顶,令人叹为观止。据说,伯多禄大殿132.5米高的穹顶是罗马的最高点,其他任何建筑的高度都不能超越。伯多禄的圣墓及教堂地下多位教宗的棺柩,每天都有众多的人前来凭吊。基督的教会之所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离不开伯多禄的继承人和历代教会先贤的智慧领导,他们按照基督的训导,引领教会之舟,排除万难,稳步前行。
圣伯多禄广场是圣伯多禄大教堂的延伸建筑,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雕塑家贝尔尼尼设计并主持建造,1656开始,1667年完成。椭圆形广场纵轴长340米,宽240米,可容纳50万人。广场设计有很多寓意,按照贝尔尼尼的设想,“当基督徒走进由弧形柱廊双臂环抱的广场,就像儿女走进母亲怀抱一样”。广场方尖碑与广场两边的回廊之间,各有一座喷泉,高14米,十多只水柱同时喷涌,象征着教会犹如慈母,生命之水滋养万民。
到伯多禄大殿朝圣,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去参观,那就是梵蒂冈博物馆,全世界成千上万的游客不惜排最长的队伍也要一睹其风采。可惜国内那么多的教友朝圣团都没有这个安排,遗憾错过了教会瑰宝集大成之地,反倒是一般的旅行团都把这里作为必观的景点。因为是散客,虽然在开馆前已经在梵蒂冈围墙外排了一个小时的队,但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旅行团优先入内。
西斯廷小堂精美的壁画
梵蒂冈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之一,5世纪就有了雏形。16世纪时,博物馆与圣伯多禄大教堂同时扩建,现拥有12个陈列馆和5条艺术长廊,汇集了希腊、罗马的古代遗物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华,馆中所藏大都是无价之宝。
博物馆总面积不足故宫博物院的1/13,而展出面积却与故宫相当。
博物馆主要以收藏艺术品为主,大部分是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艺术精髓。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期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创世纪》、《最后的审判》、《达味》;拉斐尔创作的《圣体辩论》、《雅典学院》等珍品都在这里呈现,其中米开朗基罗的天顶画是梵蒂冈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斯廷教堂是到博物馆参观者的必至之处,壁画前总是簇拥着摩肩接踵的游客。
莱茵河畔的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作为一名教友,对教堂心中自然而然会有着一种情结,所以每到一处,都渴望走进它,用尽量多的时间了解它。
欧洲大大小小的教堂星罗棋布,说一街一堂甚至一街数堂都不为过,且每座教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圣经记载的“三王来朝”大家不陌生,但东方三贤士的遗体安葬何地,怕是许多人都不知情。那么,就到德国科隆来吧。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市毫无异议的标志性建筑物。157米高的钟楼使得它成为世界第三高的教堂,另外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哥特式教堂(前两位是西班牙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和意大利米兰主教座堂)。教堂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它从13世纪中叶起建,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艺术史专家公认它完美地结合了所有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装饰元素。
这里还有最古的巨型圣经、比真人还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以及教堂内外无数的精美石雕。中世纪晚期风格的唱经台是德国最大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有预留给教宗和皇帝的座位。一些珍贵文物现保存在—个金圣龛内。
教堂颇具盛名的是她的彩绘玻璃,有一万多平米之多。抬头仰瞻,精美的圣像和圣经故事图案,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会怕玻璃被炮火损坏了,叫科隆市民排队来领了回家保管。二战结束后,尽管科隆几乎是一片废墟,但玻璃交回教堂竟然没有一块损坏,可见教友们的保护有多么精心。
一座教堂,呈现的不单单是它的富丽堂皇、巧夺天工,更重要的是承载着安抚灵魂慰藉心灵的责任,留下让人景仰的东西。
每年吸引多达四五百万人前往科隆大教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存放着珍贵的东方三贤士遗骨的“圣龛”,祭坛里镀金的圣龛装饰精美,被认为是西方最重要的祭坛之一。116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将原存放于米兰主教座堂的“三贤士圣龛”赠给科隆大主教。由此,各地来科隆朝圣的教友骤增,才建造了如今的大教堂。三贤士圣龛由著名金匠艺术大师尼古拉·冯·凡尔登用了毕生的精力完成,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圣龛长2米,正面精雕着三贤士朝拜小耶稣的画面,栩栩如生。瞻仰他们的圣髑,你的眼前会浮现2000年前的白冷山洞马槽前匍匐跪拜的三贤士,喜乐无比的他们向刚诞生的小耶稣虔诚地献上了黄金、乳香和没药。
科隆大教堂内金碧辉煌的三王龛
教堂顶上一共安置了12口大钟。最早的是3.4吨重的三王钟,铸造于1418年,安装于1437年,后来三次重新铸造,最近一次于1880年。而教堂内目前最大的钟是圣伯多禄钟,重达24吨,直径3.22米,安装于1924年。依稀听得德国朋友说,为了教堂的安全起见,这口大钟一年只在复活节敲响一次,因为每当钟声响起,教堂都要随之颤动。
为了一睹大钟的风采,我随着人群花了大约20分钟,攀爬了数百上千个磨痕累累的石阶,才到达了钟楼,并有幸目睹了三王钟的风采。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天主教的象征,因雨果笔下见证离奇浪漫爱情的故事让世人所熟知和向往。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属哥特式建筑,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法国巴黎圣母院正面
巴黎圣母院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教堂全长128米,宽达40米,穹顶为33米宽。走进大教堂里面,首先为它的宏伟气势所震惊。几排直径5米的大圆柱将内部分为五个殿,而在十字交叉堂和唱诗堂周围还有两个回廊环绕。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庄严和谐,圣母院的穹顶非常高,同其他教堂看到的不同,这里的穹顶没有壁画,整个殿堂在灯光的照耀下美轮美奂。她的建造全部采用石材,石柱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雨果在《巴黎圣母院》比喻她为“石头的交响乐”。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如广州的石室大教堂等就是以巴黎圣母院为蓝本建造的。
巴黎圣母院内景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圣母院被侵占他用,圣殿内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处处可见被移位的雕刻品和残缺的塑像,唯一的大钟幸免没有被熔毁,直到拿破仑执政才将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1831年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发表后,反响巨大,巴黎人看到已经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后,在民间发起募捐,后得到政府支持,开始大规模修复。从1844年开始,工程持续进行了23年才全部完工,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巴黎圣母院全貌。
该教堂以其开创性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仅仅绕四周欣赏每一座小祭台和引人入胜的雕塑、油画等艺术品,我就足足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而这也只能用走马观花来形容。
美丽的小城鲁汶
我的家乡冰雪之城崇礼县,将和北京一起共同举办2022年冬奥会。三百年前,这里已是著名的教会重镇,是清朝禁教时期教会著名的避难地,后来更成为蒙古教区主教府所在地,塞外广袤的土地都是它的“牧场”,来自比利时的圣母圣心会的传教士们在这里播撒下福音的种子。因是之故,比利时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
四年前应南怀仁基金会的邀请有机会到比利时鲁汶学习数天,并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了一次朝圣之旅。培训地点是一座相当规模的方济各会院,因为圣召减少现在基本上成了一个培训中心,假期里除了中国在欧留学的神父修女聚在一起学习交流外,还有一个欧洲人办的平信徒班。看得出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活动,人数很多,从停满院落的一辆辆的车牌看,应该来自十几个国家,随带的孩子从襁褓中到十几岁都有。虽然欧洲进教堂的人数少了,但教会小团体还是非常活跃的。
圣达米盎神父的棺柩
比利时位于欧洲西北部,人口1100万,使用荷、法两种语言,天主教占人口80%左右,城镇乡村教堂林立。
鲁汶是个小城,因天主教鲁汶大学而闻名,这所创立于1425年的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学生人数超过3万,来自120多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此就读。像欧美其他大学一样,鲁汶大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区或学生宿舍区,整个大学散布于美丽的鲁汶城中。
我们到比利时时正是暑期,学生们大多背包到欧洲各国去旅行了,鲁汶城人去巷空,显得十分安静。
听说这里的一座教堂里,安葬着一位让人景仰的现代圣人达弥盎神父,于是我特别请求在鲁汶学习即将毕业的太原教区刘神父陪我前去拜谒。
达弥盎神父于1840年出生于比利时的法兰德斯·布拉班特,耶稣圣母圣心会会士,1864年被派往夏威夷群岛传教。1873年,在他的请求下,代替生病的哥哥到麻风病患者聚居的莫洛凯岛,护理和安慰麻风病人,安葬死者。1884年,不幸被传染上麻风病,从那个时候起,他更加接近那些不幸的弟兄,借着举行弥撒圣祭热心恭敬圣体,施行各项圣事、讲道和探望病人,直到1889年4月15日因病逝世于岛上,终年49岁。在去世前,他以最后的精力,为自己做了棺木,就像他曾为上百位病人所造的一样。在他墓地上所竖立的十字架上写了圣经上的一句话:“没有比为朋友牺牲自己生命的爱更大的了!”2009年10月11日,达弥盎神父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封圣。1999年,达弥盎神父的故事就曾被搬上银幕,片名《莫洛凯岛:达弥盎神父的故事》。
跪在教堂地下室达弥盎神父的灵柩前,感慨万千,我的脑海里突然涌出这样一句话:谦卑侍人,服膺主命。不是么?这位伟大圣人以最伟大的义德行为向世人显示了什么是基督的大爱。
小小的亚尔斯
亚尔斯是法国南部的一个洼地村庄,因“本堂神父的主保”维雅内神父而著名。
我们有幸入住到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到访时歇息的修院,修院在一个不高的小山坡上,其中有几位来自中国的修生在此学习,此时到堂区帮忙去了。放下背包,包括神父、修女在内的二十几人不顾淅淅沥沥的细雨,奔向了早已一心向往的亚尔斯大堂。
因为职业的缘故,在此之前,对亚尔斯以及维雅内神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圣维雅内神父与牧童的雕塑
虽然法国被誉为“天主教会的长女”,但从拿破仑时代起,理性主义的思潮极大地冲击着人们固守千年的信仰,人们只重知识、科学,不再用心灵去感知天主,相当一部分的人冷淡离开了天主,当然也包括亚尔斯的教友。1918年,被人视为脑子愚钝差点因学习困难失去进入修院资格的维雅内神父,奉命出任亚尔斯本堂。但在天主眼中,一颗诚朴的心比所有的学问更有价值。
《爱的力量——维雅内神父传》这样写道:“二月一个阴郁的上午,锁那山谷弥漫着灰色的雾。”一辆牛车出现在远处,泥泞的道路,使牛车每向前一步都显得十分艰难,维雅内神父只好徒步前行,他的鞋子和裤袜都沾满了污泥,最糟糕的是,在没有路标的十字路口他迷了路。好在他碰到一个放羊的孩子安多尼·日沃,他把维雅内神父带到了亚尔斯的教堂,当他伸出手向神父要自己引路的报酬时,维雅内神父答道:“你指给我来亚尔斯的路;我要指给你去天堂的路!”
如今,当时场景已经固化成一尊十分神似的雕塑,矗立在维雅内神父与牧童相遇的道口,指向天堂之路的手臂让人产生极大的心灵震撼。
在维雅内神父生命的末刻,一个小女孩哭着告诉神父,她的爷爷快去世了,这个希望得到神父最后的降福的人就是指给亚尔斯路的那个牧童。神父对小女孩说:“回去告诉你爷爷,明天我要将他带到天堂的大门前。”
神父没有失言,他的确带给了多年前的牧童最好的归宿。
当年,亚尔斯布满蜘蛛网的圣堂,酒吧买醉的村民,嘲讽的语言,敌视的目光等等的困难,并没有吓跑这位心中充满拯救人灵信念的神父。
在维雅内神父身上常燃不息的热情来自对圣体圣事的热爱。天未亮前,他已在圣堂朝拜圣体几个小时了。因着他对圣体的爱,亚尔斯的居民认识了这位不同的维雅内神父。慢慢地,他们走向了久别的天主,深深地改变了自己,更新了生命。维雅内神父一生总是隐藏自己,彰显天主,将一切归于天主名下。维雅内神父不只是感动了亚尔斯,而且感动了法国,更感动了全世界,感动了每一个寻求天主、寻求信仰、寻求丰富生命的人。
近一百年后的今天,在他居住过的卧室,被气急败坏的魔鬼烧焦的那张木床,仍向我们诉说着一场激烈的属灵争战,胜利者当然是热爱天主的维雅内神父。在亚尔斯大教堂里,还能见到维雅内神父的讲道台,仿佛能听到圣人向人们不停宣讲振聋发聩的“救灵魂”的声音,还能看到他那心爱的告解亭,在那里他几乎顾不上停歇为人解惑、赦罪,直至生命的末期。
圣维雅内神父的告解亭
几乎每个到亚尔斯的朝圣者,都会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忏悔己罪,办一个妥当告解,尽管听告解的神父只能听懂法语或英语,我们的中文告解估计神父也不懂,但天主懂,他会张开双臂迎接每一位浪子回家。
在维雅内神父73年的生命中,他以虔诚的信仰、炽热的爱火、严格的生活作风,成了天主忠信而善良的仆人。今天,我们的教会也有许多像维雅内神父一样有圣德的司铎,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才是天主所真正喜悦的。
去亚尔斯的朝圣者比起其他朝圣地人数要少,但这里却是一个能让人收敛身心反省、灵魂大获神益的地方。
令人迷醉的露德圣母朝圣地
也许露德每年的朝圣人数比不上美洲墨西哥的瓜达卢佩,但要论国际影响力和各国教友的参与度,露德在圣母朝圣地中绝对要排第一,每年都会有60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慕名来到他们心中的这块圣地,仰瞻圣母的慈恩,为自己或他人求获一份恩典。
圣母显现的山洞
露德位于法国南部比利牛斯山脚下,1858年2月11日至7月16日期间,圣母先后18次显现给一个年仅14岁的女孩伯尔纳德。圣母透过这位贫穷的小女孩,呼吁罪人悔改,并让小女孩亲手挖开了山洞旁的一汪泉水。从此这汪泉水便永不停息地流淌着,许多绝症病人因饮用这泉水而得救治的奇迹不断出现。圣母还对牧羊女表示了希望在这里建造一个大殿的愿望。1870年,一座宏伟的圣母大殿在露德山洞上建立起来,从此露德成为欧洲著名的朝圣地。每天成千上万的人们来此祈祷、朝拜圣体、拜苦路、敬礼圣母,忏悔改过,饮用圣水,以水洗涤身心,难以数计的心灵与肉体获得治愈奇迹。现在露德朝圣地共有五座圣堂,按着建筑的顺序分别是:地洞圣堂(介于无玷始胎大殿和玫瑰大殿中间)、圣母无玷始胎大殿(最上层)和玫瑰大殿(下层)、圣比约十世地下大殿和伯尔纳德圣堂(在圣母山洞与卡芙河对岸)。
由于河水数度泛滥,如今的圣母山洞几与地面持平,圣母显现处显得不是很高,圣母身披白衣,捧着手,臂上挂着念珠,注目着每一位天主的儿女。圣母的脚下,流淌着潺潺的溪流,据说因有反教者蓄意破坏,所以现在用有机玻璃罩着,流到前面的蓄水池,通过水龙头供人取用。也曾有商人看到商机,欲在这里建矿泉水厂,当然这样的企图不会得逞。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母亲从墙壁里挖出了偷埋的一小瓶露德圣水,已经保存有三十年还没变质,成了教友眼中的至宝。张家口市区的老王神父,对露德圣母情有独钟,获得一小瓶宝贝露德圣水,按教会规定每次兑三分之一的水,兑出至少有数吨露德圣水,每当教友当笑话说起,老神父总一脸严肃地说,绝对是纯正的露德圣水。倒也是,老神父通过他的这些圣水,治愈了无数患病、附魔的人,为天主领回成百上千位亡羊。
在露德,你尽情地畅饮圣水,洗洁,临行前旅行皮箱里恨不得都装上大壶小壶的圣水。在山洞不远处,更有圣水沐浴,人们排着队等待,因为我从小晕水,数度徘徊于前,终遗憾没有勇气一试。
在露德,各朝圣团可预约弥撒时间,山洞前的弥撒更需要数天前预约,各种语言的弥撒一台接一台,让人尽情地饱享感恩祭盛宴。地下宽敞的圣堂每天会举行隆重的共祭弥撒,肤色各异的教会大家庭成员在这里一起共融在基督的圣爱中。
只要到过法国露德朝圣的人,定会沉醉在每晚神圣的烛光巡游的记忆中。
游行队伍从圣母显现给圣伯尔纳德的山洞前开始。
烛光游行
夜幕要来临时,朝圣的人流像无数条流淌的小溪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各个朝圣团自觉地列好队,加入到长长的游行队伍中,绵延数里。队伍的前面是众多躺在担架上或坐着轮椅的残障者,他们的身后是穿着统一服装的志愿者。在露德,圣迹一直都在发生,每天数以千计罹患疾病的人和残障者都怀着一份憧憬前来,满怀信心向圣母祈祷求治愈,希望达成所愿。听其中一位来自拉脱维亚的男青年讲,他已经在露德做了近两个月的义工。圣母显现一百多年来,露德有成千上万个圣迹发生,以前圣母山洞的墙壁上挂满了大小不一的拐杖,诉说着一个个蒙恩的圣迹故事,现在拐杖已经撤下,一部分放置到到河对面的展览厅,不留意的人很多会错过。我和同伴有幸到展厅一睹,并一一浏览了“圣迹墙”,这是经过医生协会、教会共同认定的用自然科学无法解释的病人痊愈的案例,看着一张张人物照片,透过一个个圣迹情况的介绍,心中更加增添了对圣母的敬爱之情。
巡行开始了,十字架开道,露德圣母像由一支志愿者队伍肩扛着,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修女们举着巨蜡陪伴在侧,所有人都手擎着一支点燃的蜡烛,顺着河流、绕着教堂,回到教堂的广场上,缓步前进,在有人领唱后,“Ave Ave Ave Maria,Ave Ave Ave Maria”的应答声响彻了露德上空。沉浸在美好神圣的氛围中,每个人的热情都被点燃,他们发自肺腑地向慈母玛利亚道出了“万福”!
到露德朝圣,身心的治愈固然渴求,更重要的是加注信仰的燃料,正如一篇博文所言:“今天人们经验到耶稣的更普遍方式,可能是在深度祈祷中与主相遇,或是在回顾自己生命时,感受到天主的临在和他的上智引导,也可能是从他人或圣贤们的生活见证中,看到的信仰之光等等。”
青年人的天堂——泰泽
泰泽,位于法国南部勃根地省的一个小镇。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新教徒罗哲修士在泰泽创办了一个隐修团体。团体成员宣誓过团体的奉献生活,度质纯简朴的团体生活,如今泰泽团体由100多名天主教和不同基督新教背景的弟兄组成,他们分别来自超过25个国家。泰泽被誉为“信仰的泉源”,从世界各地而来的成千上万的青年人被吸引到这里,借着上主这一活泉,共同寻找生命的意义。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各宗派的信徒在这里,以独特的方式共同体验、反省和复兴内心的信仰。
青年人在泰泽寻获到了生命的意义
急促有力,是泰泽祈祷的钟声,青年们在钟声的召唤下陆续走入圣堂。几首歌之后,有十分钟的静默。这也是泰泽最美好的时刻。刚来的青年还会不习惯,东张西望,急切地等待这段时间赶快过去,而来两天以上的人,都会非常珍惜这段静默的十分钟,或是看着圣像,或是闭目沉思。
在不同的隔开的房间每个青年人会选择自己敬礼天主的方式,天主教、东正教有早弥撒,新教有自己的崇拜。在这里,一切显得那么和谐,大家放弃争执和分歧,将友爱的双手连接在一起。
这里的教堂没有座椅,没有精美的雕像壁画,中央的装饰是七道橘红色的三角形状悬挂的布条。似火焰,又似船帆。底下镂空的木架上摆放着白色的蜡烛,橘黄的火光跳动着。左边的墙上有一幅小小的圣母怀抱基督像,右边则是一个十字架。
泰泽祈祷多是旧约圣咏中的句子,强调简单句子重复吟唱,帮助人们默想、祈祷。祈祷的音乐通俗易懂,结合安谧默想的祈祷模式,深深触动着人的灵魂,让从吵杂喧嚣的世界来到这里的青年人有一种别样的心灵体验。
在这里,没有特权,不分身份和国籍,住的是一样的高低床。我们同屋住着一位30多岁的印度神父和几位东欧青年,个个精力充沛。
世界各地不同教派的青年汇聚泰泽
每个到泰泽的人最少要度过一周的时间。除了每天三次的聚会祈祷,以歌咏和静默朝拜上主。另外的时间,由团体的修士讲解圣经,然后是反省和讨论。参加者也可选择以静默的方式度过这一周。
下午,设有多个小组,讨论特定的题目,让参与者把信仰的活泉与当代社会多元的现实联系起来,如“宽恕、全球化的挑战、上主的召叫”等等,当然也有关于艺术和音乐的题目。小组讨论非常热烈。
在《泰泽的边际》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泰泽的意义已然超过了一个宗教圣地,这里不是让人恪守清规戒律,也不是让人远离尘世,而是让人更加扎根大地,热爱生活,更加愿意带着爱心和信心继续行走在人间。在泰泽,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没人管你,没人约束你。你需要做的,只是按着泰泽的节奏、泰泽的钟声生活。泰泽的钟声,可以涤荡人的灵魂,让人在孤寂中听到召唤,在忙碌中得到喘息。”
泰泽祈祷近些年已风行世界,包括中国在内,多在特定的节日和团体聚会中举行,深受神长教友的喜爱。也有一些中国青年去到泰泽,申请参加三月以上的服务,或只为感受泰泽的氛围,结交各国的青年人,寻找一种独特的信仰生命。
国内神父、修女、教友与泰泽团体负责人阿卢瓦修士、香港何锦棠修士合影
朝圣,能让人增长见识,了解更多外面的世界,深刻体验自己的信仰,对自己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所以朝圣一定要带着提升信仰的神圣目的,切不可把朝圣当成变相的旅游,只为观景凑热闹,甚至因朝圣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那么不但得不到朝圣应有的神益,更失去了朝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