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解和具体行动而发生矛盾冲突和争斗,使人类所面对的一切事物皆具美丑善恶、是非对错、高下优劣等两面性而成为双刃剑,在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负效应,诸如太阳在光照万物的同时,也会制造阴影;在救助贫困的同时也会助长部分人的惰性
一、宗教信仰满足了个人的精神心理需要 人的需要是多复杂多样的。马克思曾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
《圣经》正是从这位天主的角度来看待宇宙和人。天主创造了宇宙和人。天主造人的时候,和造宇宙不同。《圣经》说天主是按照自己的肖像创造了人,所以人才有理性、法性和德性,人才会追求真理、公义和圣洁。
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之宝则其余三宝就没有了人生意义。当然,人也不能只是信仰而不去工作。正如圣保禄宗徒所说:谁若不愿意工作,就不应当吃饭(得后3:10)。
然而,蕴藏在基督这彻底的自我给予中,同时他也同样从人——基督徒得有完全的“接受”就如他降生接受了人性,与人同居共处,以慈爱和宽恕接纳了同胞——妇孺、罪人和外邦人,基督的接受及给予不是对立的两面,而是他与人相遇
《圣经》上说,人他怎样来,也怎样去;他操劳追风,究有什么益处。(训5:15)一切功名利禄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褪色,而且终将归于乌有。我们中华民族也深谙此理。
面对苦难,贝蒂·史密斯在《布鲁克林有棵树》一书中,向我们描述了两种人,一种人从苦难的背景下走出来,从此更富同情心,一种人从苦难的背景下走出来,以自己的背景为耻,不敢面对,只好找比自己背景更凄惨的人去嘲笑
但是,没有信仰,人的心灵和精神将不能挺胸抬头看得更远——他所能看到的只限于狭窄的地球表面,而永远看不到广阔的星空之外对于生命的意义。
精打细算,苦心经营……人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围绕着自己的欲望或者说希望进行。
物质主义的价值观没有穷尽,无法满足人心的渴望,因为当人拥有了一个有价值的物质时,其它更有价值的物质就会出现,人只好在不断拼搏中希望得到更有价值的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