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澳门教区有三份教会报刊,分别为葡萄牙文的《号角》周刊(Semanario"OClarim")、中文《晨曦》和《澳门观察报》。
天主一词是明朝时,天主教借用中国原有词语对其所信奉之神的译称,取意为至高无上的主宰,已演变为正式的中文代名词。
丁神父写了很多作品和诗歌,其中如《兰屿之歌》、《清泉故事》等,由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译为中文,在台湾已是家喻户晓。丁神父在那里无怨无悔地为原住民服务了几十年,把天主的圣言传给了那里的人。
吃穿方面,张神父从不讲究,非常简朴,教友无论怎样待他,他从不发脾气,总是耐心劝导,尤其是当年由拉丁弥撒改中文弥撒的时候,有些教友不接受,对这些教友,神父更是显出了无限的耐心和爱心。
率先在内蒙古恢复了第一个女修会,把一批批愿意终生侍奉天主的女青年聚拢在一起;你亲自主持建设的小巴拉盖天主天主堂是您,率先在内蒙古建起了特殊年代之后的第一座天主圣殿;是您,率先响应梵二“福音本地化”号召,将中文弥撒在内蒙古包头开展
时任枢机主教的约瑟夫·拉青格在其《大地之盐》(TheSaltoftheEarth)一书的中文译本序言中问道:“在未来的某一天,会不会如同在犹太教到异教的转型中所产生的希腊及拉丁基督信仰一样,出现一个亚洲或中国的基督信仰
沙神父不但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且,说话总是和言悦色,慢条斯理,和蔼可亲;他的办公室兼书房摆满了各种中文书籍。他穿着相当随意,总喜欢穿一双中国式的老布鞋,整个人从里到外透着中国文化的气息。
他送我去北师大学中文,增长知识。他的离开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慈祥宽仁的父亲。北京天主教爱国会副秘书长董小红修女:傅主教去世对教会是一个大损失,所有的修女心情非常沉重,病重期间曾亲自陪护,傅主教非常坚强。
今年就有一对夫妻带着他们的两个孩子,从瑞士来到台湾,一起参与白冷会的工作,他们目前正在学习中文,打算明年开始在领袖培育和社会服务方面,贡献心力。
后来,普世教会版刊登出征文启事,希望有翻译能力的信友,把国外教会的动态和美文翻译成中文,介绍给国内的兄弟姐妹,以拓展大家的视野。